【临床表现】
主症:恶寒,手足清冷。
副症:肢体麻木,皮肢不泽,喜暧,心腹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黑或苍白,妇女可见月经愆期,痛经。
舌脉:舌淡暗,脉细缓或沉迟。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的任何两项及典型舌脉。
(3)本证多有感受外寒病史并常见年高体弱,阳气素亏之人。
【证候分析】
寒为阴邪,若阴寒之邪侵犯血分,则伤及阳气,气失温煦故见恶寒,畏寒,怕冷喜暖,寒邪侵袭肌肤,伤及血脉,则见手足清冷,肢体麻木,皮肤不泽寒邪内犯胸腹,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故可见心腹胃脘冷痛暴作,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故疼痛得热而减;寒邪客于胞脉,血液凝涩不行,故妇女可见月经愆期,痛经之候: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而血滞,经络阻塞,故见舌而青紫暗淡,脉细暖沉迟。
【治疗法则】
温阳散寒。
【代表方剂】
理中汤、阳和汤、参附汤。
【方药加减】
中寒,症见卒然战粟,面青,咬牙,腹痛急暴,冷则加重,得暖痛减,大便溏或腹泻,四肢厥冷,手足挛,小便清,舌苔白,脉沉弦。治用香砂理中汤;若见脉搏欲绝者,选用参附汤治之。
【类证鉴别】
气滞证与血寒证:两证在临床上均可表现出疼痛症状。但气滞疼痛是气机运行障碍,阻滞不通所致,因此其疼痛性质为胀痛、窜痛、部位不定。同时伴有胸胁胀闷,暧气,得矢气痛减,脉弦等气机部滞症。而血寒疼痛则因寒凝血滞,血行不畅所产生,故其疼痛多为冷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同时伴恶寒,手足清冷,面青舌暗,脉弦迟等寒邪内盛见症。气滞证治以行气解郁止痛,而血寒则治以温阳散寒止痛。
血瘀证与血寒证:血寒证多由寒邪客于血脉之中或阳虚失于温煦而致气血运行迟缓,症见形寒肢冷,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而无局部疼痛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拒按,以及腹部包块等瘀血见症。若进一步发展为寒凝血滞,瘀阻脉络,可成血寒血瘀证,财血寒证与血瘀证共见。
血寒证
气营两燔证(清营汤证)
太阳热多寒少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瘀血营气不敷证(抵当汤证)
少阴兼表证
太阳邪陷脾虚胃实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