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少阴阳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

主症:心下悸,头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不渴。

副症:身动,振振欲擗地,或发热,或咳,或呕,或小便利。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两项主症、两项副症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本证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滥,上凌于心则心下悸,上犯清阳则头目眩晕;

水气浸溃胃肠则腹痛下利;

水寒之气停蓄于内,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不利;

水气不化,浸淫肌肤,故四肢沉重疼痛;

若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还可见身动,振振欲擗地。

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无所不到,或上犯于肺而为咳;或冲逆于胃而为呕;或下趋大肠而下利更甚;或下焦阳虚,不能制水,则又可见小便利。

其发热也是由于阳虚,虚阳外浮所致。

其舌象脉象亦均为阳虚水停之象。

【治疗法则】

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

真武汤。

【方药加减】

若咳者,系水寒犯肺,加干姜细辛以散水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

小便利不需利水,去茯茯。

下利甚者,是阴盛阳衰,故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里。

水寒犯胃而呕者,可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原方后注有”去附子”之说,恐非仲景原义,因附子为本方主药,似不宜去。)

【类证鉴别】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二者均为阳虚水泛证,前者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与与阴阳虚水泛证的某些临床表现相类似。但少阴阳虚水泛证重点是肾阳虚,而苓桂术甘汤证重点是脾阳虚。所以在治法上有温肾利水与温脾化饮之别。

桂枝甘草汤证与真武汤证:二者均有“心下悸”这一主证。但前者是由于心阳虚,心失所主,而后者是由于肾阳虚,水气凌心。二者病机不同,且兼证也不同,所以前者治以温通心阳,后者治以温肾利水。

【现代研究】

(1)真武汤的复方药埋研究目前尚缺报道,就其单味药的研究报道较多。真武汤的利水作用是复方的药理作用,推测它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它调节渗透压有关。而且该方用于阳虚而无水肿的病人,则不显其利尿作用,说明它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2)真武汤有强心作用,所以它对心力衰竭有效。其强心利尿作用是确切的。

(3)真武汤有明显的增强和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而且这种调整也是双向的,比如临床上它既可治下利,又可治某些便秘。此外,真武汤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效果比较可靠这可能与附子、芍药有关,无论是临床实验或动物实验,都证明它的止痛镇静效果,故常用于四肢疼痛或?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