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验方

病例:王姓患者,女,61岁,2010年2月25日初诊。

不寐(顽固性失眠、耳鸣),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上扰心神,心神不宁。

患者平素肝阳偏亢,经常头痛眩晕,素性急躁,容易动怒。3年前出现入睡困难,伴有心烦急躁,就诊于当地医院,服用逍遥丸月余,效果不明显,停服。此后病情逐渐加重,甚则彻夜不寐。2008年4月就诊于西安市某医院,服抗焦虑药物(乌灵胶囊)2月,病情减轻,停药。停药后不久病情复旧,此后断断续续服用上药,效果越来越差,去年冬天服用后再无任何效果。刻诊: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寐,即使入睡也梦多纷纭。伴有心烦急躁,口苦咽干,胸胁满闷,时有干呕,嗳气返酸,大便干燥,小便微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有力,左脉较右脉有力。

西医诊断:顽固性失眠、耳鸣。

中医诊断:不寐。

证属: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上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法:清泻肝火,养血柔肝,宁心安神。

方药:自拟龙菊清肝饮。

处方:龙胆草9g,杭菊花12g(后入),生黄芩9g,炒栀子9g(捣),苦丁茶6g,柴胡9g,生甘草6g,元参15g,炒枣仁30g(捣),夜交藤30g,石决明30g(先入),灵磁石30g(捣,先入),马尾连15g,清半夏9g,荷叶9g(后入),青蒿9g(后入),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4日二诊:药后夜寐较安,每晚可睡5小时左右,但仍有入睡困难。心烦、咽干、胸胁满闷减轻大半,仅有晨起口苦,干呕、嗳气反酸减轻,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滑数。初诊方加焦山楂15g,炒神曲15g。继服14剂,诸症消失,痊愈。

本案评述:本案病人主诉是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寐,即使入睡也梦多纷纭,伴随症状是性格急躁,容易动怒,经常心烦急躁,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微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此均为肝胆实火上扰的证候,综上分析,其病理机制归纳为: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形成不寐。治疗原则当清泻肝火,养血柔肝,宁心安神。方剂选用自拟龙菊清肝饮(龙胆草、杭菊花、生黄芩、生地黄、炒栀子、苦丁茶、柴胡、生甘草)去阴腻之生地,加甘寒之元参清泻肝火,平肝柔肝,重加酸枣仁、夜交藤养血柔肝,宁心安神;鉴于平素尚有肝阳偏亢,再加石决明、灵磁石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根据口苦咽干,胸胁满闷,时有干呕,嗳气反酸,说明尚有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其升降,故加马尾连、半夏、荷叶、青蒿。其中柴胡、黄芩、半夏相配和解少阳,疏泄肝胆;加青蒿苦寒轻清,气味清芬,以透胆气;马尾连、半夏、黄芩相配辛开苦泄,以复升降;加荷叶色青气香,升发胆中清气,以达脾气;麦芽生用而且重用,是因为麦芽生用不但可疏化脾胃,以防石决明、灵磁石重镇碍胃,而且因麦芽含寓着升发之气,能舒肝气。因辨证精当,方证合拍,故调理3周不寐得愈。本案辨证和治疗要抓的关键是临床的主症,主症虽然是不寐,但导致不寐的原因是肝火上炎,上扰心神。只有将治疗的重心放在清泻肝火上,辅以宁心安神,肝火清泻了,心神也就安宁了。因此不用大量养心安神之品,而重点选用自拟龙菊清肝饮清泻肝火,平肝柔肝。另外,龙菊清肝饮与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有区别,龙菊清肝饮主要针对肝经实火,肝火上炎,而龙胆泻肝汤主要针对肝经实火,湿热下注。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哮鸣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