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验方

继发性痛经案(子宫内膜异位症)

李某,女,35岁,已婚,教师。因痛经4年,加重2年,于2001年8月1日初诊。

自述月经14岁初潮,30天左右一至,经期3~5天,量中等,无痛经。4年前剖宫产,哺乳6个月,产后8个月月经复潮,经来小腹疼痛不适,可忍受。近两年人流两次,感经行下腹疼痛渐进性加重。常在经前3~5天开始下腹坠胀痛,经行当日小腹胀刺痛明显,痛而拒按,疼痛重时,手脚冰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时腹泻,疼痛持续1~2天,月经黯红有块,随经来增多,块下痛减,服去痛片或打去痛针可缓解。多家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未接受系统治疗,平时畏寒肢冷,小腹冷隐作痛。舌黯瘀斑,苔薄,脉沉细涩。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肥大,光滑,后穹窿见小黄豆大小紫蓝色结节2个,有触痛,质硬,子宫前位,活动欠佳,双附件未触及包块。末次月经2001年7月10日,时值经前10天。

中医诊断:痛经。

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辨证: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温经化瘀止痛汤(经验方)治疗。

处方用药: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2g,干姜15g,桂枝15g,延胡索15g,吴茱萸6g,赤芍15g,生蒲黄(包煎)15g,五灵脂(包煎)15g,小茴香10g,细辛3g,白芍15g,乌药15g,炙甘草6g。

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200mL。嘱其经前1周开始服药,不贪凉,如服完上药经未来,续服至经来1~2日,视经来疼痛程度而定。

二诊(2001-08-19):月经10天前来潮,痛经程度减轻,未用止痛药,有恶心感,未呕吐,大便偏稀,月经5天干净。上方去小茴香、细辛、白芍、延胡索、干姜,加甲珠15g、鸡内金15g、皂角刺15g、鳖甲(先煎)15g、三棱15g、莪术15g,服两周改服初诊方药至月经来潮1~2天。

三诊(2001-09-18):月经对月来潮,疼痛症状减轻,不用止痛剂,其他症状改善明显。仍按二诊方药和方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3个月,经来腰腹疼痛明显好转,妇科检查后穹窿紫蓝色结节未增大,病情控制。

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常因经血倒流、剖宫产、人流等原因而导致。常见症状有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和不孕等。患者剖宫产后失于调摄,又人流两次,寒邪内侵,气血瘀滞胞宫胞脉。“寒主收引,寒主凝滞”“不通则痛”是中医对疼痛认识的基本观点。

患者经来疼痛难忍,可伴恶心呕吐,手足冰冷,均为寒邪凝滞胞宫胞脉,冲任阻滞之象。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先父治疗该病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月经将行和来潮当日用温经化瘀止痛汤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经净后加穿山甲、皂角刺、鳖甲、三棱等活血消癥、软坚散结之品,以消散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瘤结节。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痛经证获效。


遗尿验方_罗陆一
脑梗死验方_罗陆一
冠心病验方_罗陆一
冠心病验方_罗陆一
肠梗阻验方_罗陆一
心肌梗死验方_罗陆一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