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小茴香10g,延胡索5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龙眼肉6g,赤芍6g,蒲黄10g,五灵脂6g,牡丹皮10g,川楝子10g,甘草6g。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痛经,证属寒凝血瘀者。症见少腹胀痛,经期腰酸,经色紫黑,有瘀血,舌暗红,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王老是临床家,在实践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他认为,治疗月经病应以温为主,尤其是治疗痛经,多用温药,一般忌用凉药,盖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遣方用药时一般不用干姜、肉桂,嫌其过于温热,有动血之弊,如要用肉桂,必小量,且配牡丹皮凉血化瘀,以牡丹皮之凉防止肉桂过热;用小茴香、延胡索理气止痛,配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力量。
〔张庆,樊永平.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3(12):923-925]
王绵之: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组成】柴胡3g,桑寄生18g,茺蔚子12g,炒白芍18g,怀牛膝10g,川楝子9g,当归18g,川续断6g,制半夏12g,制香附12g,杜仲9g,生姜5片。
【功效】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证属肝郁血虚者。症见月经来潮的第1-2天,经行不畅,腹痛难忍,经色暗红有块,痛剧则伴呕吐,腹泻,腰痛,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王老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其体为血,其用为气。肝气条达则疏泄有权,血行通畅,月经调畅;若肝气不疏,则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因而痛经最常见的原因为肝气不疏,而调经止痛,则首当疏肝。肝郁之病因可因情志不遂所致,亦可因脾虚生化无源而致血虚,肝血不足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常,而见肝气不疏之证;另外肝郁又最易横逆乘脾,而导致脾虚,气血化生之源不足,终致血虚。因而临床上肝郁血虚常同时出现,且肝脏体阴而用阳,故在治疗时,王老多疏肝养血并用,常以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在具体用药上,王老亦独具特色,虽以疏肝为主,但方屮疏肝药仅用1-2味,且用量亦小,如柴胡仅用3-5g,而当归、白芍用量则较大,其意在顺肝体阴用阳之性,以重量养血之品养其体,少量疏肝之药以顺其性,则肝血充、肝气条达而月经调畅,痛自愈。另外,用药时间需要引起重视,妇人月经病多是伴随月经之时间周期而发作,因此临证用药必须“因时制宜”,谨守病机。
【验案】贺某,女,21岁。主诉:患痛经病数载。诉经前2天即出现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月经来潮的第1-2天,经行不畅,腹痛难忍,经色暗红有块,痛剧则伴呕吐,腹泻,并伴腰痛,每次需服用止痛片以图缓解。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弦。诊断为肝郁血虚型痛经,治宜养血疏肝,调经止痛。处方:柴胡3g,炒白芍18g,当归18g,制香附12g,桑寄生18g,怀牛膝10g,川续断6g,杜仲9g,茺蔚子12g,川楝子9g,制半夏12g,生姜5片。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于经前5天开始服用,并忌生冷、辛辣。患者服药第6天,月经来潮,经行通畅,未见腹痛。届时,正值王老外出,其学生遂按原方又开5剂,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经期结朿。患者自此以后,痛经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王老嘱此痛经患者在月经前5天服药,疗效显著。药到病除,与用药时机关系密切,此中玄机,值得学习。
〔李岩.王绵之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经验采摭[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5):37-38〕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肝内多发囊肿验方_路志正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急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胁痛验方_颜正华
胁痛验方_颜正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