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验方

【基本资料】

何某,女,时年51岁,初诊:2021年8月17日。

支扩病史十余年,长期中西医服药,但症状反复。近两年症状加重,开始出现咳血。

【首诊证候】

主诉:支扩10余年,咯血2年。

症见:咳嗽痰多,痰黄绿粘,痰中带血,腰痛,眠差,大便欠通,夜尿。舌暗嫩,苔白腻,左脉弦细弱,右寸上脉明显及动脉。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咯血(肝肾阴虚、痰热壅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

治法:清泄肺热、宽胸涤痰。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归一饮加减。瓜蒌皮30g,薤白30g,法半夏5g,黄连5g,蜜麻黄5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皂角刺10g,连翘10g,关黄柏10g,猪苓30g,葶苈子10g,熟附子3g,干姜5g,炙甘草10g,酒川牛膝10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

治疗:平衡针(双侧太溪穴、腰痛穴及止喘穴)。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8月31日

症见:咳嗽及腰痛好转、大便通畅、痰液明显变稀,颜色变淡,寸上脉较前也有明显好转,舌淡暗,苔白偏干。

处方:予前方加用小补肾汤:生地黄20g、淡竹叶10g,另加太子参10g,补肺肾之阴以滋水清金火,共14剂。

治疗:针刺治疗同前。

三诊:2021年9月14日

症见:咳血症状消失,痰量较前明显减少,稍有腰痛,舌暗嫩,苔白腻,左脉弦细弱,右寸上脉。

处方:予前方去黄连,加用杜仲10g,共14剂。

治疗:继续针刺腰痛穴及太溪穴。

后患者陆续来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咳血未再发作,病情稳定。

图片

【按语】

本例患者延医诊治多年,常规中西医止血方法均未能奏效,邹旭教授以麻杏石甘汤、小补肾汤、小陷胸汤、归一饮合方使用,通过加减辨证治疗,止血效果明显。患者初诊时已有慢性支扩伴咯血数年病史,症见咳嗽痰多,痰黄绿粘,痰中带血,腰痛眠差,大便欠通,夜尿,舌暗嫩,苔白腻,左脉弦细弱,右寸上脉明显及动脉。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阴虚、痰热壅肺证。患者年逾七七,肝肾阴精渐衰,阴不敛阳,虚火上炎,灼伤肺络,迫血妄行而致咯血;虚火灼肺,炼液为痰,痰热互结,壅阻于肺,故见咳嗽、咳黄绿脓痰;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见腰痛;阴气不守、阳热化火致睡眠不佳;肾纳气失常,故见夜尿。从长桑君脉法来看,右寸上脉明显及动脉是于肺与大肠相搏、肝肾阴精耗损之象,舌暗嫩、苔白腻,说明患者阴虚日久,病久及瘀,且内有痰湿。

邹旭教授认为,对于此类阴虚火旺、痰热壅肺型咳血,治疗上应分阶段进行:当务之急宜先去邪,痰热为甚则应先清热涤痰,邪去则正安;待痰热已去后,再缓图扶正,补肺肾之阴,滋水清金,通过养阴来降火,火降则血止,最终健运脾胃,培土生金,通过调理肝肾和脾胃,从根本上解决咳血的问题。本例患者初诊时痰液浓稠,兼有咳血,是痰热之象明显,故采用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清泄肺热、宽胸涤痰,以达到急则治标的目的,加用归一饮启动元气生长之机,配合针刺太溪穴、腰痛穴及止喘穴益气扶正,快速缓解患者症状;二诊时患者痰火之象已渐渐消退,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辅行诀》小补肾汤,用生地黄、淡竹叶一补一泻,补肾而不滋腻,另加太子参增强滋水效果,补不足、损有余,使肝肾之阴得到补充,浮越之火得以沉降;三诊时咳血已然消失,故去黄连以减缓祛邪之力,加杜仲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慢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往往病程绵长,从初始的肺气亏虚逐渐发展至肺肝肾三脏皆有虚损状态,虚火灼津灼络,导致咳痰咳血缠绵难愈,因此治疗上单纯应用凉血止血往往效果不佳。《类经》有言:“病之中外,治有先后”,阴精亏虚在内往往是导致该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但痰热壅结于外又是导致病情加重主要因素,因此,从“金水相生”理论着手,用滋水清金的方法,先通过清泄肺热、宽胸涤痰急则治标,再合用补肾滋水方法,标本兼治,使金水相生,咳血得止、正气得存。


慢性肾炎验方_罗仁
腰肌劳损验方_罗仁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罗仁
高尿酸血症验方_罗仁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罗仁
慢性肾炎验方_罗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