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黄某,男,时年71岁,初诊:2021年3月9日。
2年余前诊断冠心病、室性早搏,并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期间心慌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少许胸闷、虚汗出。2021年2月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多源性早搏,成对室早。2021年3月初曾接受中医治疗,服用了大剂量的补气养血药物,然患者服药7剂后心悸症状并未改善,反发作次数增加,腹胀更明显,睡眠质量下降,皮肤瘙痒加重。
【首诊证候】
症见: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常作心慌心悸,稍有气促,伴虚汗出,双下肢散在丘疹,伴瘙痒。平素容易饥饿,但进食少许即有腹胀感,晨起口干口苦,睡眠差,难眠多梦,小便可,大便不畅。舌暗,苔黄腻。脉象为长桑君脉法中的左关动,右关偏强,脉促、弦而紧。
辅助检查:2021年2月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多源性早搏,成对室早。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郁火扰心)。
考虑其病属六经的少阳郁热、阳明热盛、少阴血虚,病在肝郁胆热、心阴不足。
西医诊断:室性早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清解郁热,滋阴养心。
处方:熟附子3g、干姜5g、炙甘草10g、川牛膝10g、柴胡10g、黄芩10g、香附10g、黄连5g、黄柏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生煎)、生地30g、麦冬30g、猪苓30g、茯苓20g、苍术10g、皂角刺10g、苦参10g,21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其他:同时嘱咐患者平素多晒太阳,于太阳底下活动30-40分钟,多出汗。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3月30日
患者精神明显好转,疲倦感明显减轻,心悸发作减少,食后腹胀感减轻,仍多梦,但入睡情况改善,口干口苦,双下肢丘疹面积缩小,仍有瘙痒,程度较前减轻。舌暗,苔白腻,左关动减,脉弦而紧。治疗上予加桂枝、豆蔻增强通阳化湿之力,共28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21年4月28日
患者神清,精神充沛,自诉近期未觉心悸发作,睡眠改善,下肢丘疹消退,无瘙痒,余症均较前改善,现食后嗳气明显,少许腹胀,舌暗,苔白微腻,脉弦,双关稍动。治疗上予加延胡索增强行气,大黄通腑泻热,共28剂,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日后可间中服用该方,巩固疗效。
2021年11月22日随访,患者诉上次就诊至今未觉心悸发作,活动时亦未诱发,精神充沛,双下肢无瘙痒不适,纳眠可,生活质量较年初时明显提高。
【按语】
邹教授指出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可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不足,但在治疗上不能仅凭经验,直接从补虚入手,要结合舌脉资料,不仅要顾本,更要治标。该患者心悸病程日久,确有心阴血受损之嫌,且患者初诊时表现为神疲乏力、气促、出虚汗等症状,犹如一派气虚之象。然实则非也,邹教授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分析患者左关动,右关偏强,弦而紧的脉象,考虑患者标实为肝郁胆热。肝气不畅,中焦枢机不利,胃、胆二腑郁则化热生火,炼津成痰,阻遏中焦,使气机运行不畅,故可见腹胀不适,口干口苦等症状;火性炎上,内火扰动心神,灼伤心阴,故发为心悸、眠差;津液运化不利,内停成湿毒,流浸下焦,故可见皮肤丘疹、瘙痒;痰阻三焦,元气运行受阻,未能给机体提供能量,故可见神疲乏力等症状。整体而言,患者心悸的病因以标实为主,主要由于气机受郁,内生火邪所致,所以在治疗时用大剂量的补益气血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内火越烧越烈,津液受损更明显,症状则越加严重。邹教授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疾病的病位病性后,治疗上以清热解郁泻火为主,予少量养阴药顾其本,配伍重镇之品潜阳定悸。用药后,患者三焦通利,气机畅,火降痰去,心神安定,自然诸症均缓解。
失眠验方_刘立昌
荨麻疹验方_刘立昌
验方_刘立昌
感冒验方_刘立昌
验方_刘立昌
变异性哮喘验方_刘立昌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