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黄连3g,吴茱萸2g,乌梅肉5g,赤芍12g,白芍12g,白花蛇舌草20g,炒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莪术10g,石见穿20g,炙僵蚕10g,生甘草3g。
【功效】清化热毒,祛瘀散结。
【主治】胰腺癌,属湿热郁毒,久病结瘀者。症见形体消痩,面色萎黄,疲劳乏力,腹痛,腰背疼痛,食纳不馨,腹部气胀,睡眠欠安,口干,舌偏红,苔右部有块状黄腻,脉弦兼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木方证病机为肝脾(胃)不和,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治疗以调和肝脾(胃)、清热化湿、消肿散结、理气活血为大法,因其病机表现为厥阴木土不调,故取辛开、苦降、酸收复法并用。方中白花蛇舌草、黄连、赤芍清化热毒;炒延胡索、川楝子、吴茱萸行气疏肝;莪术、石见穿、炙僵蚕消肿散结;乌梅肉、白芍酸敛收涩。周老认为,本病是恶性肿瘤,发展迅速,因此,常予以抗癌解毒之品,如川楝子、莪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且必须重用,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周老认为,胰腺癌患者因以癌毒致病为先,常在癌毒的基础上伴见湿热蕴结、湿阻水停、肝胃不和以及肝脾两伤等证,故治疗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其他证型的论治可在此治疗大法的基础上另择药配伍而有所侧重。湿热蕴结者,选用柴胡、赤芍、茵陈、大黄清利湿热退黄之品;湿阻水停者,可用川椒0、葶苈子、防己等祛湿利水;肝胃不和者,选用藿香、黄连、吴茱萸、半夏、苏叶等化浊和胃降逆;肝脾两伤者,可加白术、茯苓、党参等健脾助运。
【验案】患者,男,65岁,1996年1月3日初诊。有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史。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疲劳乏力(须家属扶持方能来诊),腹痛阵作,痛势有时甚剧,腰背疼痛,食纳不馨,腹部气胀,睡眠欠安,口干,舌偏红,舌苔右部有块状黄腻,脉弦兼滑。证属湿热郁毒,久病结瘀。治法:清化热毒,祛瘀散结。处方:上述经验方1。
二诊(2月14日):药进14剂,腹痛显减,发作次数亦少,右侧腰背部疼痛基本控制,但有束带感,大便正常,口干较甚,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缓滑。证属湿热瘀阻,肝胃不和。治法:活血行气,滋阴养胃。原方去甘草、白花蛇舌草,加姜黄10g,石斛10g。
三诊(3月6日):前次诊后,曾外出办事疲劳,右上腹疼痛一度发作,前来咨询,考虑病机同前,遂嘱原方加白花蛇舌草20g续月民。现上腹已半个月未痛,背后留有紫绀,脉小弦缓。治宜击鼓再进。处方:黄连3g,吴茱萸2g,乌梅5g,炒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莪术10g,姜黄10g,石见穿20g,炙僵蚕10g,石斛10g,天花粉10g。
四诊(4月24日):因腹痛大减,平时一般已不发作,遂思想麻痹,活动过多,近2天症状时有反复,腹痛隐隐,矢气频频,舌偏暗,苔黄薄腻,脉弦缓。考虑肝脾不和,湿热内郁,瘀阻气滞,腑气不调。原方去石斛,加白花蛇舌草20g,川楝子改为15g,加强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力。
五诊(7月10日):前方一直服用至今,胁、腹、腰背疼痛完
全缓解已2个半月,精神振作,生活内理,无明显不适。7月3日再次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提示:胰头、肝右叶(1.9cmx3.0cm)占位,腹后腔未见淋巴结肿大,病情无进展。病灶得以控制,,症状缓解乃至消失。嘱原方继续服用,定期随访。
〔周仲瑛.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03-30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邓铁涛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李玉奇
咯血验方_李济仁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李振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李振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李振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