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白血病验方

【组成】西洋参5g,白花蛇舌草15g,生石膏60g,生地黄12g,石斛12g,菊花12g,柴胡10g,黄芩10g,胡黄连10g,炒酸枣仁10g,夜交藤30g,合欢花15g,鸡血藤30g,鹿角胶10g(烊化),连翘15g,地骨皮12g,天花粉12g,甘草5g。

【功效】养血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老年急性白血病,属气血阴亏,热毒内伏者。症见面色无华,精神疲倦,反复高热,纳眠欠佳,舌红,少苔,脉虚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张老认为,急性白血病老年患者多,因年老体衰或久病体弱,正气亏损,邪毒乘虚内伏营血,郁为热毒,耗津伤血而发病,病程中多生痰湿瘀,热毒常与痰湿瘀互结。邪毒内伏化热,耗津伤血损气,本已正气已虚,邪毒耗损则使正虚更甚,单用祛邪之品,损邪伤正,久则正虚无力抗邪外出,或复感外邪,病情加重,故扶正、祛邪并用治疗此病较为适宜,具体偏重于扶正还是祛邪,需结合具体情况而定。本方证见反复高热,乃邪毒内伏血分所致;面色无华,精神疲倦,提示阴血不足、阳气受损;纳呆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眠差为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结合舌脉,考虑为气血阴亏,热毒内伏。因其正虚邪盛皆重,但以邪盛为急,故以扶正祛邪为治则,以养血滋阴益气、清热解毒、透气除蒸为法组方,急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清解邪毒,辅以益气养血生津之药。方中生石膏、生地黄、黄芩清热泻火;白花蛇舌草、菊花清热解毒;柴胡、连翘、胡黄连透气除蒸;西洋参清热益气养阴;鹿角胶、地骨皮、天花粉养血生津;炒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鸡血藤养血安神。

【验案】患者,男,77岁,2012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发热2个月。于2012年8月初发热,体温最高达39.6T,在当地三甲医院行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行化疗,血三系持续下降,家属提供2012年8月初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0.8xl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087%,淋巴细胞比率0.58%,单核细胞比率0.333%,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红细胞1.68xl012/L,血红蛋白63g/L,血小板85xl09/L。出院后患者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1T:,自觉全身疲乏虚弱,卧床不起,遂来求治。诊见:面色无华,精神疲倦,反复高热,以晚上多见,纳眠欠佳,二便尚调,舌红,苔少,脉虚数。证属气血阴亏,邪毒内伏。治法:养血益气,清热解毒。处方:上述经验方1。2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月13日):已无发热,但仍面色无华,精神疲倦,纳眠欠佳,二便尚调,舌偏红,苔少,脉虚数。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89xl09/L,中性粒细胞比率37%,淋巴细胞比率57.1%,单核细胞比率1%,嗜酸性粒细胞比率4.9%,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红细胞2.88xl012/L,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138xl09/L。提示邪毒外透,但邪热未尽,烦扰心神,原方去菊花,生石膏减量至30g,加丹参15g以清虚热、除烦助眠。20剂。

三诊(12月27日):无发热,精神好转,略疲乏,纳眠可,二

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虚。血常规基本正常。提示邪热渐去,正气亏虚,原方去石膏、生地黄、柴胡、地骨皮等清热凉血除蒸之品,加沙参12g,浙贝母10g,焦山楂12g,以加强养阴健胃消食之力。30剂。治疗后精神明显好转,精力可,纳眠佳,二便调,可进行轻体力活动,患者自觉情况良好。停药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遂回来继续求治。张老在原方基础上继续辨证治疗,患者血常规情况再次好转。

〔沈鸿婷,马洋,张慧云,等.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辨治老年急性白血病验案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5,30(12):4356-4357]


痉证验方_颜德馨
颤证验方_李振华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