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验方

【基本资料】

梁某,女,时年81岁,初诊:2022年4月9日。

因“突发胸痛半日”于2022年4月9日入住院ICU,症见胸前区胸闷痛,疼痛呈针刺性等,有向左侧背部放射,心悸、无出冷汗,未见发热恶寒、呕吐,心电图报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行急诊PCI指征,遂予其行冠脉造影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呈浅昏迷状态,继续维持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强心治疗。

【首诊证候】

症见:面色晃白,腹胀软、四肢浮肿,伴有少许咳嗽,舌淡暗,苔薄白,脉浮滑,寸脉动。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水肿(寒湿中阻)。

西医诊断:1、急性心肌梗死;2、心源性休克;3、高血压Ⅰ级;4、心源性水肿。

治法:温阳利水消肿。

处方:茯苓皮30g、桂枝10g、苍术15g、熟附子5g、炙甘草10g、地骨皮10g、青皮10g、陈皮5g、槟榔10g、法半夏10g、滑石10g、通草10g、白术60g、干姜10g、大腹皮15g、桑白皮15g、厚朴10g、牵牛子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一次。

【随诊过程】

二诊:

一个星期后,邹教授再次查房,现患者腹部平软,四肢肿胀基本消除,但上肢肤温低,小便量较少,舌淡嫩,苔薄白,脉弦细。考虑患者目前阳气亏虚较甚,遂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红参10g、并加量附子至10g、干姜15g以温阳,加用猪苓30g以利小便而去湿邪。

【按语】

“水肿”中医认为是因肺脾肾对水液运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以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素问》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在《内经》中有较全面的阐述,指出“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大基本治疗原则。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等出现的浮肿症状均属中医“水肿”。

《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各环节的概括。津液正常代谢,需要靠阳气温运气化。若脾阳不足,则运化水湿失调;如肾阳不足,则蒸腾气化的功能减退,导致水液运行障碍,蓄积体内,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病症。

患者初诊时脉浮滑,寸脉先跳,因其久病耗伤,太阴脾土已虚,脾肾功能减退,致使肾气虚衰、膀胱失调,开合不利,泛滥肌肤,而至四肢肿胀,故治疗以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配合六皮饮利水消肿。方中熟附子与干姜、可中温脾阳下补肾火、桂枝既能够解太阳之表,又有助于膀胱气化,桑白皮、大腹皮、地骨皮、青皮合用可清降肺气、消肿消散,白术为补气健脾之要药,兼通行之性,善补能通,此方中重用白术可改善水湿失运之水肿,陈皮疏肝解郁,茯苓皮亦可健脾宁心,通草、滑石、牵牛子利水渗湿,泄水通便。诸药合用,则可标本兼治,促进水肿消散,恢复脾肾气机。二诊时四肢肿胀基本消除,但上肢肤温低,小便量较少,舌淡嫩,苔薄白,脉弦细。目前体阳气亏虚较甚,遂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红参10g、并加大量附子10g、干姜15g以温阳,加用猪苓30g,以利小便而去湿邪。

方中六皮饮,为五皮散加地骨皮合用而成。六者皆为植物皮部入药,因水肿为水溢于皮,以皮行皮,是植物的皮就走人的皮,此为是中医之思维。五皮散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而加入地骨皮,与桑白皮合用,皆可入肺而除肺燥、平咳喘。桑白皮质润以润燥,辛以泻肺,偏入气分,主除肺中之邪;地骨皮质轻而性寒,善入血分,主泻肺中伏火。二药相伍,相须为用,一气一血,具有清肺而不伤阴,护阴液而不致恋邪的特点。


上呼吸道感染验方_谢少龙
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_谢少龙
膝骨关节炎验方_樊粤光
肩周炎验方_樊粤光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验方_樊粤光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验方_樊粤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