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张某,男,时年56岁。
发病过程:反复腰背部酸痛10年余。患者10年前劳作后开始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当时在家自搽药酒休息后有所缓解,复又继续劳作,腰部疼痛加剧难忍,到医院检查CT示:腰L3/L4,L5/S1腰椎间盘膨出,经诊所理疗,外敷药物好转。10年来每年发作4~5次,每因劳累或者天气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经治疗有所缓解,但反反复复,也曾多次寻中医治疗,看其方药有右归饮、六味地黄丸、身痛逐瘀汤、四妙丸等,也曾多次配合针灸治疗。平时遇劳更甚,卧床有所减轻,喜温喜按。患者从得病至今发病次数频率增加和症状逐渐加重,自觉病情重来诊。
【首诊证候】
症见:双手扶腰,腰部活动受限,转侧不能,夜间疼痛明显,伴放射性下肢疼痛,舌质淡,脉弦,舌苔薄白,二便正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腰痛。
证型:气虚腰痛。
治法:补气壮阳,温煦经脉。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4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熟地黄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葫芦巴10克、制附子10克,7剂,日一剂,水煎内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所诉用药后腰部有一股暖热感,周围筋络舒缓不再绷紧,腰部也没有拘急刺痛感,但卧床转侧稍有不利,下肢放射性疼痛无明显减轻,观其舌质淡,苔薄白,维持上方治疗。
处方:黄芪4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熟地黄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葫芦巴10克、制附子10克,7剂,日一剂,水煎内服。
三诊:
患者诉腰部隐隐作痛,但敢于活动,转侧自如,下肢疼痛感较前减轻,舌质淡,苔薄白。
处方:黄芪4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熟地黄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葫芦巴10克、制附子10克、徐长卿15克,7剂,日一剂,水煎内服。
四诊:
腰痛及其下肢放射痛已经消失,转侧自如,但活动后腰部酸痛加重,嘱其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作,遂予补中益气汤调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腰痛是四肢经络病中常见病,又称“腰脊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首次有腰痛辨证论治的先河,提出肾着的病因病机,甘姜苓术汤主之。直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腰痛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虚是发病之本。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运用补肝肾,祛风湿的独活寄生汤治疗腰痛,此方亦是临床治疗腰痛的著名方剂。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腰痛的辨证治疗应辨明虚实。黄元御《四圣心源》指出:“肾水寒,则脾土必湿,脾土湿则肝木郁,郁则阳气陷,陷而不已,而致腰痛发作。”细观腰痛在其在不断发展中治疗的应用方法来看,治疗多从寒湿热,补肝肾,血瘀入手,肝主筋,肾主骨,腰痛乃筋骨受损导致,所以补肝肾乃此病一大法则,然临床见有效者,亦有无效者,再有从血瘀方面入手,不通则痛,腰腑气血瘀滞,其活血通络化瘀亦是常规之法,亦总有部分患者效果欠佳。勤于思维,多从偶发见效病例中寻找方药应用的闪光点,病例用补中益气汤而效果迅速,亦可让我们对补气法在腰痛临床应用中的新思考,补中益气汤方出《脾胃论》,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作用,虽方书中少提补中益气汤治疗腰痛,但细翻经典,仍有一些地方提及的条文,“中央属土,病在脾,腧在脊”,此处指出脾的病变可以取腰背部的脾腧进行治疗,顺其理而反其道,腰背部的疾患亦可从脾胃入手,《五藏生成篇》言:“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脾为肾之主,其意思乃其制约关系。脾主土,肾主水,五行中水土相互克制关系,脾虚则肾无以制约而溢,可致骨质增生;脾胃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滋生关系,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肾藏精,肾中精气有赖于脾胃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虚则肾亦虚,“无肾虚则无腰痛”,虚则补之,治疗之法,亦循此道。《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乃胃经行走之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黄帝内经·五脏痿》“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张介宾认为:“阳明经虚则血气少,故驰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痿而不能用,此所以治阳明。”无疑阳明对宗筋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补中益气汤能温补足阳明经,不足者先补气虚,此例也因补中益气汤而收功,盖说明腰痛久者可以从脾胃论治亦是一个临床思路。
性早熟验方_柴松岩
验方_柴松岩
系统性红斑狼疮验方_田从豁
少精弱精验方_于增瑞
精液不液化验方_于增瑞
不射精症验方_于增瑞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