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吴某,女,时年31岁,2012年6月初诊。
发病过程:患者诉3年前产后出现畏寒,无论冬夏,手足冰凉,夏季亦须穿长袖,很少出汗。无其他不适,食纳尚可,大小便正常。多处求医,多认为产后气血亏虚,“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长期服用,可有暂时改善;又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杂投,且逐渐加大剂量使用,毫无改善。
【首诊证候】
主诉:畏寒3年。
刻诊:嘴唇暗,舌质紫暗,苔薄白润,脉沉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畏寒。
辨证:产后外感风寒,留滞经络。
处方:败毒散加减。
党参20g,茯苓10g,川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桂枝10g,7剂,每剂加生姜一两。
【随诊过程】
复诊:
二诊时患者惊喜不已,诉觉身上寒气逐渐散去,已无明显畏寒,但仍不敢穿短袖。察其嘴唇、舌质淡红,全无紫暗之象,苔薄白,脉细。再与原方加黄芪15g、当归10g,5剂。
按语:
产后出现的畏寒,因有产后气血亏虚的先入之见,易走入“产后宜补”、“产后宜温”的窠臼。岂知固然是产后体虚,可是风寒外感,早期即用纯补,难免“闭门留寇”,风寒之邪长期停留于体内,故出现畏寒之症。患者年轻,既往体质较好,并无阳虚、血虚,故温补、养血均无效。
刘主任认为,疑难病一定要详问病史,详审起病之因,需要对因治疗。如当代伤寒名家郝万山讲述一病例,数年前感受暑热,热邪郁滞胸中,而成心中懊恼之证,仍可用栀子豉汤,涌邪外出而愈。本例患者感受风寒虽在3年前,而其邪未出,仍可从表散而出,故生姜必须多用,其舌质紫暗,并非血瘀,而是寒邪郁滞,散其寒则气血运行顺畅,诸症皆愈。除非体质极虚,或病情危重,否则,仲景反复告诫的“先解表,后攻里”千古明训,须时时谨记。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林天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验方_丁樱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验方_丁樱
肝癌验方_潘敏求
股骨粗隆间骨折验方_皮持衡
心律失常验方_张静生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