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天麻10~15g,白蒺藜10~15g,菊花6~10g,泽泻25~30g,白术10~12g,陈皮5~10g,法半夏10g,茯苓15~20g,生姜3~5g。
【功效】化痰涤饮,平肝止眩。
【主治】内耳眩晕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链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反应和脑震荡后遗症等表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疾患,伴见恶心欲吐、舌苔薄白、脉弦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经验】眩晕病不离乎肝,目为肝窍,而应风木,故肝阳化风、肝阳上扰或肝阴不足,均可出现眩晕。肝阳之上扰,每兼痰饮为患。痰饮在中焦,肝之风阳激动,遂致痰随阳升,犯清窍,胃气上逆,呕吐痰涎。稠浊为痰,清稀为饮,都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仲景早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的宝贵经验方论,“冒眩”为昏冒旋眩之意。
该方由泽泻汤合二陈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增损而成。泽泻汤由泽泻和白术两药组成,泽泻渗湿利水为主药,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药,祛其水湿以除痰饮之源。运用的关键在于剂量,一定要按泽泻5份、白术2份的比例。比例失调,会影响疗效,此徐老数十年的体会。
内耳眩晕症,如兼肝阴不足者,加白芍、枸杞子;妇女兼情志不畅诱发者,加合欢花、广郁金;髙血压、脑动脉硬化,脉弦者,酌加钩藤、石决明(或珍珠母)、决明子等;链霉素等药物引起眩晕者,加补骨脂、磁石,酌配桑叶、夏枯草、生甘草等;迷路炎症性眩晕,初起伴有低热时,加蚤休、板蓝根、金银花等;脑震荡后遗症以眩晕为主症者,据症酌配石菖蒲、川芎、赤芍、红花。
临床运用时须注意:药要浓煎,少量频服;先以生姜捣自然汁滴(或擦)于舌上,使感辛辣之味时服药;若恶心呕吐甚者,服药同时针刺内关,只要药液人胃而不吐出,其眩自渐平复,如针刺内关后服药仍吐,则加针天突,留针频捻;恶心呕吐止,眩晕渐平,上述方药仍需续服3~5剂,然后再根据病情,调整处方。其中泽泻、白术2味可服10~20剂,以减少发作或防止再发。〔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22-423〕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周仲瑛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周仲瑛
酒精性脑病验方_颜德馨
早期肝硬化验方_邓铁涛
非酒精性脂肪肝验方_李振华
肝硬化早期验方_李振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