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

【功效分类】

平喘

【性味归经】

性味: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功效:平喘中药葶苈子有消痰平喘,利水消肿。

消痰平喘或泻肺平喘,泻肺主要是泻痰水,主治热症痰水壅盛重症,喉中痰鸣,胸腹 水肿,面目浮肿。用葶苈子的泻,泻实,痰水或痰浊,泻肺实,主要不在清肺热,当然泻肺热是次要方面,与 桑白皮不同,泻肺热不同,它偏重于泻肺实,泻痰水。主治痰水壅盛的实证。利水退肿。用于湿热 水肿,它苦寒性比 桑白皮甚。经年来发现它有很好的强心作用。对心衰的 水肿和 喘息有较好的效果。这种病大量的是虚证或虚实夹杂,甚至虚寒的,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肺气肿、肺心病,尤其是肺源性的心脏病,开始时是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肺气肿,最后造成心力衰竭,心衰的肺心病,所以多偏虚寒,葶苈子通过强心,有利于利尿消肿,减缓痰水壅盛的 气喘,这时与苦寒药性不适宜,所以往往 配伍温补药 黄芪、 白术、 附子温补阳气。它的种仁细小,汤剂要包煎。

1、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葶苈子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 大枣以缓其性,如《金匮》葶苈 大枣泻肺汤。临床常配 苏子、 桑白皮、 杏仁等泻肺平喘。

2、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实,则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 水肿胀满。葶苈子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 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 防己、椒目、 大黄,即己椒苈黄丸。治结胸证之胸胁积水,配 杏仁、 大黄、 芒硝,即大陷胸丸。

【药理作用】

两种葶苈子醇提取物,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大剂量可引起心律不齐等强心苷中毒症状。葶苈子尚有利尿作用。现有用于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者。

1、北葶苈子含有强心甙类物质、芥子甙、脂肪油、蛋白质、糖类等;南葶苈子含挥发油、脂肪油、强心甙等。葶苈子的醇提取物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其含苄基芥子油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利尿作用。此外,葶苈子尚有抗癌作用。

2、有研究认为,葶苈子炒制(温度不宜太高)后,芥子甙溶出量增高,止咳作用增强,且刺激性芥子油减少。止咳平喘可考虑采用炒制法。

【用法参考】

1、用于痰浊阻肺之喘咳实证。葶苈子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消痰浊,又能泻肺火以平喘咳,故宜于痰涎壅盛之喘咳痰多,胸胁胀满, 喘息不得平卧者,常与 桑白皮杏仁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2、用于胸水,腹水,全身浮肿等实证。葶苈子桑白皮类似,均能利水以消肿。 桑白皮多用于面目肌肤浮肿,而葶苈子还常用治胸、腹水之实证。治胸胁积水,二便不利,常与 大黄芒硝等攻下药 配伍。若 水肿或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可与利水渗湿、峻下逐水类药物 配伍。

【注意事项】

葶苈子性泄利易伤正,只宜于实证。故肺虚喘促, 脾虚肿满,膀胱气虚,小便不利者,忌用。

【用量参考】

煎服,5~10g;研末服,3~6g。


鬼箭羽
穿山甲
石见穿
八角莲
桃仁
血竭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