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半夏

【概述】

半夏为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产于四川、重庆、湖北、安徽、贵州等地。洗净晒干为“生半夏”;经 白矾制者称“清半夏”;经 生姜、 白矾制者称“姜半夏”;经石灰制者称“法半夏”。

【功效分类】

止咳化痰

【中药毒性】

生半夏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具有肝毒性,一般多用制品,因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故应严格注意规定剂量。

【性味归经】

性味:半夏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1. 温化 寒痰

用治寒饮伏肺,常与 干姜、 桂枝、 细辛等同用。

2. 燥湿化痰

用治湿痰阻肺,常与 陈皮、 茯苓、 甘草等同用。

3. 降逆止呕

用治痰饮犯胃,常与 生姜同用;

胃热 呕吐,常与 黄连、 竹茹同用;

胃寒干呕、吐涎沫,常与 干姜同用。

4. 消痞散结

用治痰气郁结所致梅核气,常与 厚朴、 生姜、苏叶等同用;瘿瘤痰核,常与 昆布、 海藻等同用。

【用量参考】

煎服,3~10g,宜制用。消痞和胃多用清半夏;降逆止呕多用姜半夏;燥湿止咳多用法半夏;生半夏长于消肿散结,只宜外用。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者忌用。反乌头、 附子。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对口腔、咽喉、胃肠道粘膜及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而死。

【药理作用】

半夏含β-谷甾醇及 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苷、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 麻黄碱等生物碱等。对 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 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 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降低眼内压。

1、半夏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粘液质、多种氨基酸、皂甙、糖甙、辛辣性醇类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 呕吐中枢而止呕;可降低兔眼压;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其含 葡萄糖醛酸衍生物有明显的解毒作用。掌叶半夏水浸液及稀醇浸出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半夏尚有轻度利尿,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肠道蠕动的作用。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色 葡萄球菌、金黄 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对口腔、咽喉、胃肠道粘膜及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而死。

3、半夏炮制品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半夏曲有化痰消食之功, 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

4、除上述正品外,某些地区将水半夏、滇南星、象头花、犁头尖、掌叶半夏、土半夏、银半夏、盈江南星等作"半夏"入药。这些品种是否完全具有正品半夏的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宜盲目代用。

5、水半夏为 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经。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止血,外用消肿止痛。多用于 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 出血。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外用适量。


狼毒
贝母
拳参
梓白皮
铃兰
鸡骨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