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备急丸方
Pill of Three Drugs for Emergency
(from Synopsis of Golden Cabinet)
组成
用法
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合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
方解
大黄、巴豆合用攻下至猛,伍以干姜更利驱寒,故治里实满无热而有寒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3条:(三物备急丸方)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解析:大意是说,凡突然发作的暴病,若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或呼吸迫促,或口噤不开,甚至假死者,本方均治之。
临证思考
巴豆为吐下快药,古人于卒暴诸病多利用之,以上二方药味虽有出入,但主治很相似。凡卒中风、急惊风,脚气冲心,痘疮内陷、癣疥内攻、干霍乱、痢疾以及一般杂病,若病势险恶迫于胸咽不得息者,均可用之。《千金方》于走马汤更加代赭石、赤石脂米糊为丸命名紫圆,虽下之不至虚人,更属用广良方。
辨证要点
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
三物备急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大黄(30) 干姜(30) 巴豆熬(30)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克;小儿酌减。功用:攻逐寒积。主治:寒实冷积。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药理研究:调节胃肠机能。抗茵作用。临床应用:急忙阑尾炎。慢性腹泻。便秘。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巴豆(去皮心,研)、干姜各等分,研末为散(或丸),每服0.5~1.5克。
功用
攻逐寒积,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阻滞,气机痞塞所致的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肢厥、气急口噤、苔浊腻、脉沉紧或沉迟等。
配伍
巴豆既能祛肠胃之寒邪,又能泻肠胃之积滞,单用即有疗效;干姜温中, 助巴豆以祛寒;有形积滞,非荡涤之品不能祛除,故用大黄攻下导滞,令积滞从大便而去,大黄虽属苦寒,但配伍巴豆、干姜等辛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走泄之性仍存。三药合用,对于寒积已甚,证颇危急者,非速投本方不能获效。本名"备急"即是此意。
运用
1.本方为攻逐峻剂,方中巴豆辛热有毒,作用猛烈,非病情危急,体质强壮者,不可妄投。2.服用本方之后,当见肠鸣泻下。若泻下不止,需吃冷粥止之。3.水臌,症见腹大不坚,腹皮绷紧、气粗似喘、不能平卧、两便不通、苔白腻、脉沉实等属于水饮内盛,病急体壮者,亦可用本方治之。4.急性单纯性肠梗阻、食物中毒(3~4小时之后)、肝硬化、肝癌等见有腹水属于寒积内盛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祛风胜湿汤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疏风清热汤(《经验方》)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通窍汤(《古今医鉴》)
通幽汤(《脾胃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