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方

Herbae Artemisiae Capillariae Decoction

(from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组成

茵陈24克,山栀9克,大黄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瘀热在里湿邪强,栀子祛黄又除烦,泻下通便靠大黄

方解

茵陈蒿除湿解热,与栀子协力以祛黄除烦,伍以通便的大黄,故治黄疸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解析:阳明病,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于外,故不发黄疸。若只头汗出而身无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饮水者,则热和湿瘀于里,故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解析:伤寒七八日,常为病传阳明的时期。身黄如橘子色,谓一身尽黄,其色鲜明如橘子皮那样,为多热的阳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水不下行。此亦热与湿瘀的黄疸证,宜以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解析: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发寒热。因里有湿热,故不欲食,食则助湿动热,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而为谷疸,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临证思考

本方证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过依据经验,此病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较多,宜注意。

辨证要点

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验案

王某,男性,34岁,某医院会诊病例。1964年5月8日初诊。患慢性肝炎有年,近突发黄疸,经中西医治疗,黄疸指数逐渐升高,人亦面目俱黄如橘色,发热口舌干,胸胁苦满,恶心不欲食,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郁久化热之阳黄,治以清利湿热,与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茵陈24克,大黄10克,山栀子10克。结果:上药服二剂,大便得通,恶心已,胸胁苦满减,精神好转。因坚持服药28剂,黄疸退,查肝功完全正常,旧有肝病亦随之而愈,约1个月出院。茵陈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茵陈(30) 大黄(9) 栀子(15)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肝炎,胆襄炎,胆结石,胆道蛔虫,口腔溃疡,皮肤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药理作用:利胆、排石作用。保肝作用,降脂作用。临床运用:急性肝炎,重症肝炎等。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

茵陈蒿15克 栀子大黄各10克

功用

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短、苔黄腻、脉滑数等。

配伍

茵陈苦泄下降,既清利肝胆之湿热,又兼疏肝胆之郁滞,为除湿退黄之专药,故重用为主;栀子清泄三焦湿热,二药相伍,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黄疸与瘀热蕴结有并,故又选用大黄同煎,既清热,又祛瘀,并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相伍,清热除湿,且引湿热从二便而去。邪有出路,黄疸则易自除。

运用

1.急黄(重症肝炎),症见一身尽黄、神志蒙眬、苔黄腻属湿热郁蒸,酿痰蒙闭清窍者,可用本方加虎杖石菖蒲清热解毒,芳化湿浊。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以清心解毒,化浊开窍。2.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胆囊炎、胆结石、蚕豆病等见有黄疸属湿热郁蒸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驱风散热饮(《审视瑶函》)
祛风胜湿汤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疏风清热汤(《经验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