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滑石10克、阿胶10克。
用法
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
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23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解析: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伤寒论》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解析: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其。《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解析: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也是湿热上犯所致,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临证思考
本方利饮解热,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前列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
韩某,女性,31岁,病历号5157,1965年1月25日初诊。尿急、尿痛4个多月,13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1964年11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余次,夜达30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减:猪苓10克,茯苓皮10克,泽泻10克,生苡仁45克,滑石15克,阿胶珠10克,大黄3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着汤,2月17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一倍。猪苓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猪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茯苓各(9) 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化。功用:利水清热养阴。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肝硬化腹水等。药理作用:利水作用,抗癌作用。临床运用:流行性出血热,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等。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
功用
育阴利水。主治温热内蕴,阴液亏损所致的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寐等。
配伍
方中二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湿,令湿热从下而去;阿胶气味俱阴,既入肝养血,又入肾滋水。因此,用之配伍利水之品,实有"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之佳效。后世温病学派把它(指阿胶)用治热伤阴液者〔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实是受此启迪而来。
运用
1.本立尚能清热通淋,养阻止血。因此,对于砂淋或血淋,症见小便涩痛、尿血属热盛阴亏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素体阴亏而病水泻,或久泻伤阴属湿热内蕴,阴液亏损者,亦可用本方治之。此乃取其育阴利水,利小便而实大便之功。3.产后癃闭,伴小腹胀痛拘急、心烦渴饮、舌红无苔属产后膀胱气化失职,又兼血虚者,亦可用本方治之。此时,可加少量桂枝以温化膀胱。4.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胃肠炎等见有小便不利、发热或泄泻属湿热内蕴,阴液亏损者,可用本主治之。
分消汤(《万病回春》)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万病回春》)
利膈汤
参赭培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葛根汤加桔梗石膏
明朗饮(汉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