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方
组成
竹叶10克,生石膏45-90克,半夏15克,麦门冬3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竹叶10克,生石膏50克,半夏15克,麦门冬3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用法
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方解
此于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故治麦门冬汤证热甚而烦渴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解析: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因而精气虚衰,故其人虚赢少气。若又见虚热上炎而气逆欲吐,是胃虚热盛,宜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临证思考
急性热病、肺结核后期常现以本方证,宜注意。
辨证要点
虚赢少气、烦渴者。
验案
吕某,女性,18岁,初诊日期1965年6月17日。因高热住院治疗,半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38-39℃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淡竹叶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麦冬15克,生姜10克,枣仁15克。结果:服三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虚脱,无奈输液救急。再请胡老会诊,仍给原方六剂诸症渐已。竹叶石膏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竹叶、粳米、麦门冬(去心)各(15)、石膏(30)、半夏洗(9)、人参(5)、甘草(3)。
用法
温服一升,日三次。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发热,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口疮,牙痛等。
临床应用
麻疹,肺炎,化疗术后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
竹叶10克 石膏25克 制半夏10克 麦冬、党参、粳米各15克 甘草(炙)6克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烦渴干呕、身热多汗、咽干少气、舌红少苔、脉数无力。
配伍
党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石膏 辛凉甘寒,清其未尽之余热;清补并行,标本兼顾。半夏降逆止呕,性虽温燥,但配伍麦冬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协助党参转输津液;甘草、粳米助参、麦之益气和胃,又防石膏之寒凉伤胃。本方实由白虎汤去苦寒之知母,加竹叶、党参、麦冬、法夏而成,使大寒之剂(指白虎汤)一变而为清补之方。
运用
1.暑热证,气津两伤,症见身热多汗、烦渴少气、舌红干、脉虚数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属胃阴不足,胃火上炎者,可用本方加石斛以清养胃阴。3.消渴证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肺胃阴虚,胃火上炎者,可用本方加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4.乙脑、流脑、中暑、肺炎、甲亢、糖尿病、慢性胃炎等见有止症属肺胃有热,气津不足者,可用本方治之。
清胃散(《兰室秘藏》)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玉女煎(《景岳全书》)
芍药汤(《保命集》)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