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桂枝(去皮)五两(15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方解

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

临证思考

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等。

辨证要点

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验案

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15克,白芍生姜各10克,甘草(炙)6克,大枣8枚。

功用

通阳散寒、平冲降逆。主治奔豚气,症见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腹痛呕逆、气还则止、形寒怕冷、苔白腻、脉弦紧属于素体下焦有寒,复因外寒入侵,内寒上逆者。

配伍

本方即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或加肉桂)而成。方中桂枝的作用一是散寒解表,二是平冲降逆,乃标本兼顾之品,故重用为主;白芍配桂枝则调和營卫,助其解肌发表,配炙甘草则缓急止痛,并防肝气横逆;生姜配桂枝则散寒解表,平冲降逆,配大枣则调和營卫,温运脾胃,甘草配伍桂枝以制动悸。

运用

1.疝气,症见阴囊硬肿而冷、睾丸肿痛、喜暖畏寒、形寒足冷、苔白腻、脉沉弦属于阴寒内盛,入于厥阴之络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2.惊悸、怔忡,病者自觉心动数疾、惊慌不安、不能自主、胸脘痞满、形寒肢冷、苔白滑属于心阳不振者,亦可用本方治之。此时,宜加重炙甘草用量,配伍桂枝以振奋心阳。

3.痉挛性结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见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属于外寒入侵,内寒上逆者;腹股沟斜疝、股疝等见有阴囊肿痛属于阴寒盛者;窦性心津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见有心悸属于心阳不振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附子理中汤(《三因极—》)
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真汤(《兰室秘蔵》)
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