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

茯苓泽泻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卷中。具有温阳利水,化饮降逆之功效。主治①《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②《三因》: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名称

茯苓泽泻汤

别名

茯苓汤(《千金翼》卷十九)

出处

《金匮》卷中

功用

温阳利水,化饮降逆

主治

①《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②《三因》: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目录

歌诀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运用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胃反茯苓泽泻汤,桂枝白术草生姜。通阳利水治停饮,中焦水湿化而行。

组成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二两,生姜四两。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一日三次。

功用

温阳利水,化饮降逆。

主治

①《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②《三因》: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方义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外风乘胃,脾虚成饮之方也。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故以姜、桂、术、草健脾和营卫,而驱邪外出,茯苓泽泻导胃肾之余饮也。

运用

胃反 《金匮今释》:成绩录云,安部候臣菊池大夫,从候在浪华,久患胃反,请治于先生日:不佞曩在江户得此病,其初颇吐水,间交以食,吐已乃渴,诸医交疗,百端不愈,一医叫我断食,诸证果已。七日始饮,复吐如初,至今五年,未尝有宁居之日,愿先生救之。先生乃诊其腹,自胸下至脐旁硬满,乃与茯苓泽泻汤,数日而痊愈。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主之以茯苓泽泻汤,利其小便,以清其热,兼用桂枝,以升其阳,升泄之间,浮热可已矣。余药仍以补中燥土为义,俟浮热得清而后可以专用大半夏汤,不致有格阻之虞也。服法,后煮泽泻,取其阴性以利其水,不宜煮之太过也。


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镇肝熄风汤(《衷中参西录》)
建瓴汤(《衷中参西录》)
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资寿解语汤(《杂病源流犀烛》)
解语丹(《医学心悟》)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