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轧细)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板(捣碎)五钱(15g),生杭芍(捣碎)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捣碎)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
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方义
本方所治之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所致。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肝火盛,则心中烦热;肝阳偏亢,气血随之逆乱,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即《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但以标实为主。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
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的良方。
配伍特点
本方重用潜镇之法,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治,治标为主。
运用
1、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
加减化裁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栀子以清热除烦;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复元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
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瘀之风,则不宜使用本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建瓴汤与镇肝熄风汤均用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故均能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以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证。但后者配玄参、天冬、龟板、茵陈、川楝子等,故镇潜清降之力较强,用于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而见脑中热痛,或面色如醉,甚或中风昏仆者;面前者有生地、怀山药、柏子仁等,故宁心安神之力略优,用于肝阳上亢而见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者。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衷中参西录》卷7:“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