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发热微恶寒。
副症:头汗出,手足冷;或胁下硬满;或呕吐;或腹中痛。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紧而细或弦细。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
(2)具备主症,加副症二项以上。
(3)大便硬,加上少阳半表半里证主症。
【证候分析】
本证为邪未解,里热初结较浅,出现大便硬或大便秘结之证。
外证未解,肌表不和故仍见发热恶寒,但因表证已轻,故恶寒亦微,发热也不重;
邪热踞于心下胃腙使气机不畅,则心下满,
胃气失和,津液不下则不欲食,大便硬;
内有郁热,但因气机不畅,不能宜发于外,而薰蒸于上故头汗出;
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末则手足冷;
热结胁下,使少阳气机郁滞则见胁下硬满;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
热结腹中,使腹气不畅,故可见腹中痛;
舌质淡红,苔白说明热结尚浅;
热结于里,阳郁不达,气血运行不畅,则脉沉紧而细或弦细。
【治疗法则】
和解枢机、通达上下。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方药加减】
大便硬结较甚:特点是大便硬结,便下困难,同时伴胁下硬满,不欲食,头汗出,发热微恶寒等,说明热结稍重,治宜原方去人参、大枣,以免甘壅助热,酌加麻仁、杏仁润下缓通,或少加酒军以泻下热结。
胁下硬满:自觉胸胁特别是胁下满闷,按之稍硬,同时有大便硬,不欲食,呕吐,时发寒热等,宜在原方基础上酌加牡蛎、花粉、郁金等,以行气开郁,软坚散结。
呕吐:为热结于里,胃失和降之故,同时伴大便硬结,心下满,时发寒热等,治宜原方去大枣,以免甘壅助逆,酌加酒军泻下热结,竹茹、赭石和胃降逆。
腹中痛:特点是腹中时痛,痛而不剧,大便硬,并伴有心下或胁下满,手足凉,时有寒热,舌苔白,脉弦细,治宜原方酌加白芍以缓急止痛,或加枳实以行气止痛。
【类证鉴别】
脾约证与阳微结证:二者均以大便硬为其主要表现,但脾约证不兼有外证且有小便数,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之特点;而阳微结证则伴发热、微恶寒等外证或胁下硬满,呕吐等少阳见证,以及头汗出、手足泠等阳郁不达之证,这是二者主要鉴别点。另外从脉象上脾约证诊跌阳脉浮而涩(寸口脉右关亦可见此脉象);微结证,脉见沉紧而细或弦纸,亦可资鉴别。
阳明燥实证与阳微结证:此二证虽均可见大便硬、身热、腹痛等证,但阳明燥实证大便秘结较重,腹满痛也较重,身热特点是蒸蒸发热而不恶寒,手足汗出,脉沉实;而阳微结证仅大便硬,腹中有时痛程度轻,尤其是必见外证,即时有寒热,痞满在心下或胁下,而不是在腹中,但头汗出不是手足汗?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