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气欲脱证

津气欲脱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已退,大汗不止,喘喝欲脱。

副症:精神倦息,唇干齿燥,口渴。

舌脉:舌红而干,脉散大无根。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任何一项副症,加典型舌脉。

(3)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的特点,多有高热大汗,或剧烈吐泻,或发汗太过的病史,

【证候分析】

邪热中解,但因正气耗散过甚,不能固摄于外,津液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身热往往骤降,汗出不止。《中藏经》云:“肺者,魄之舍也,生气之源,津气耗伤过甚,肺之化源欲绝,故喘喝欲脱,表现为气短端息,呼多吸少。鼻翼扇张,而喝喝有声元气大伤则精神俸怠,津液大伤则唇干齿燥,舌红而干。阴津内虚而不充,阳气浮越面不敛,故脉散大无根。

【治疗法则】

益气生津,敛阴固脱。

【代表方剂】

生脉散。

【方药加减】

若汗出过多,阳气将亡,证见冷汗淋满,四肢厥冷,舌淡而润,脉微欧绝,应于本方中加附子以加阳固脱。或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以益气敛汗,回阳固脱,若兼有口唇发绀者,可加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

【类证鉴别】

暑伤津气证与津气欲脱证:二者皆有口渴、气短等津气耗伤的表现,署伤津气证为暑热未解而津气已伤之候,临床既有身热必烦、汗出等暑热内部有表现又有息高、口渴、.神倦、脉虚等津气耗伤的见症气欲脱证为邪热已解津气耗伤过甚,而致正气欲脱之候,故临床以身热骤降,汗涌不止、气短喘息,鼻翼扇张,脉散大无根等肺之化源欲绝,津气行将离决的表现为其临床特点。吴瑭说,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又云:“化绝,乃温病第一死法。”可见津气欲脱证比暑伤津气证病势要危重的多。概而言之,前者为暑热之邪内郁,津气耗伤的程度较轻,后者为邪热已解,津气大伤欲脱;前者多见于夏暑当令之时,后者一年四季皆可出现。

亡阳证与律气欲脱证:亡阳证与津气欲脱证皆是疾病的危重证候,但津气欲脱证一般多为热伤气阴所致,故必具邪热伤阴之见症,临床以骤然热退,大汗不止,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而干,脉散大等症为其主要表现。亡阳证因阳气虚衰而暴脱,必具虚寒之象,以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疲,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症为其临床特点,二者显然有别。

【现代研究】

津气欲脱证在休克中常见。临床表现与休克(主要是感染性休克)相似,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内科抗休克组曾指出:休克的病理基础是气阴两脱,针对对气阴两脱的休克病理认识,国内不少科研单位,将益气养阴,生津固脱的生脉散制成针剂(生脉针),进行各种休克的治疗。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生脉针有升压、稳压及改善择循环作用,它的升压特点是恢复到正常水平即不再升,但亦不应忽视其它抗休克治疗措施,如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等,还要加强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医院还将生脉针应用于心绞痛、心衰、心肌炎、及部分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病人亦获得较好的疗效。


厥阴上热下寒证
肾气不固(完带汤)
肾气不固(固冲汤)
脾肾阳虚证(实脾饮)
气阴不足证(生脉散)
心神不足(养心汤)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