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厥冷,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泄利下重。
副症: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舌脉: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诊断要点】
(1)主症两组症状中任何一组,同时见有典型脉象,即可确立诊断。副症不必悉具。
(2)本证中四肢厥冷,程度轻微,虽手足有寒凉之感,但绝不厥冷过肘过膝。
(3)忧愁、思虑、脑怒、紧张等情绪变动与本证发病常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发作诱因有无对确立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证候分析】
本证系因阳气内郁所致的厥逆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气郁滞不得宜通而不能达子四末,致使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气机阻滞,胸胁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又可见胸胁满闷疼痛之症。肝郁疏泄失常,每易侮土致肝脾不和,脾土壅滞不运,气滞于腹故腹痛,升清降浊失司故见泄利之症。又因肝脾气滞故有下重之感。
肺寒气逆则咳,饮邪凌心则悸,阳郁水气不化则小便不利,苔白或微黄、脉弦皆为肝郁气机不畅之象。
【治疗法则】
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代表方剂】
四逆散。
【方药加减】
饮邪侮心致悸者,可加桂枝温通心阳,兼益心神。
阳郁水气不化致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芩以利水。
气郁不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行滞气。
中焦寒凝不运而致腹痛者,加附子湿阳散寒定痛。
若胸闷、胁痛、腹胀较甚,且有时轻时重、部位不定的特点,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较重,可予本方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陈皮以理气解郁,疏肝制木。
若胸胁疼痛,痛有定所,脉兼涩象者,是气滞兼血瘀之象,宜于本方中加归尾、桃仁、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
若腹部胀痛较重,证属肝脾不和,气滞于腹,宜本方合香砂枳术丸,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
若胃脘疼痛,证属肝胃不和,当本方合金铃子散,以理肝和胃,行气止痛。
若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利赤白,此为湿热痢,可将本方合香连丸加味,以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止痢。
若兼食滞者,加神曲、鸡内金以消食化滞,若嗳气频作、时时吐酸者,宜本方合旋复代赭汤平肝降逆,加乌贼骨以制酸。
【类证鉴别】
阳气表微四逆证与少阴气郁四逆证:阳气衰微四逆证又称为“寒厥”,因其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不能温运四末,故手足厥冷,甚则厥逆。除此之外,因心肾虚衰,心气不足,可见精神萎靡,形寒嗜卧,面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微等症。若病情危笃,可致格阳,戴阳之证,肢冷更甚。少阴气郁四逆证系因阳气不能敷布于四肢所致。虽可见手足发凉之症象,但绝?换嵯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