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验方

刘某,男,时年72岁。因反复胸闷气喘8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天于2019年3月15日就诊。刻下症见咳嗽,痰白清稀量多,稍动则喘,午后低热,恶风,头汗出,背部发冷,脘腹胀满,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肢体沉重,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浮。

诊断:(脾肾阳虚、寒痰阻肺型)肺胀(西医称为肺心病)。

治则:健运脾阳、温化寒痰,兼以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30g,茯苓24g,葶苈子15g、大枣15g,防己12g、白术12g、泽泻12g,白芥子10g、黄荆子10g、苏子10g、杏仁10g、桂枝10g,白豆蔻8g,干姜6g。7剂,水煎服。

3月23日二诊:体温正常,头汗止,水肿消除,喘息已平,咳嗽,痰量亦少,仍感背冷,四肢不温,舌象、脉象同前。此为风冷外袭。上方去杏仁、黄荆子、白豆蔻、葶苈子,加制附子(先煎)15g,鹿角霜10g。7剂,水煎服。

图片

▲白豆蔻

5月2日三诊:诸症减轻,背冷明显好转,四肢稍温,舌象、脉象同前。继守上方服10剂。

5月13日四诊:药后诸症悉减,嘱服用肾气丸、参苓白术丸调理。

随访1年,未见急性加重。

按:本案患者咳嗽,痰白清稀,脘腹胀满,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皆呈现出一派寒湿之象,辨为肺肾阳虚、寒痰阻肺证。治法为温阳化饮、健脾补肾,采用四子温肺汤加减。方中黄荆子性温,祛风解表、止咳平喘,与苏子、白芥子合用可外散风寒、内蠲痰饮。患者恶风,易汗出,脉浮,实为表虚,由于表虚阳气不足,湿郁体表而不去,故身重浮肿。此种表虚不可发汗,当以益气固表、健中补胃而外实于表,故以黄芪补表气之虚。患者水湿内停周身浮肿,选用防己通十二经,外宣内达,上行下出,以治肿胀。低热、恶风、头汗出为湿阻上焦之象,以杏仁、白豆蔻开宣肺气、宣发郁热,葶苈子、泽泻泻肺利水消肿以通水之下源。

该方集温化、温补、利湿于一体,补消结合,药合病机。二诊时,患者咳、痰、喘皆减轻,仍有背冷,四肢不温。韩明向认为,此为肾督阳虚太甚之故,加入附子以温养下元,配伍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霜引诸药直入肾督。三诊时,患者诸症皆减,背冷明显减轻,四肢末端稍温,守上方以巩固疗效,使阳气得复、痰饮得化、气机得降、诸症得除。


妊娠恶阻验方_班秀文
皮肤瘙痒验方_张灿玾
慢性心力衰竭验方_唐祖宣
慢性心力衰竭验方_唐祖宣
慢性心力衰竭验方_唐祖宣
慢性心力衰竭验方_唐祖宣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