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验方

田某,女,时年28岁,2020年4月15日初诊。诉反复面部痤疮2年余。2年前因情绪波动较大后出现面部痤疮,曾口服中药未见好转。

现症见:面部痤疮,以两颊及下巴为主,口臭,口苦,情绪易怒,纳眠可,小便调,大便日1行,质黏。舌质淡,边尖红,略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滞。

诊断:(肝经郁热夹湿型)痤疮。

治法:解郁泻火、燥湿解毒。

方予乌紫解毒汤加化肝煎加减:乌梅15g、紫草15g、土茯苓15g、炒薏苡仁15g、陈皮15g、白芍15g、丹皮15g、泽泻15g,莪术10g、青皮10g、焦栀子10g、浙贝母10g,郁李仁20g。14服,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日1服。

5月17日二诊:诉服上药后口臭、口苦减轻,面部痘疮减少,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边尖红,略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滞。上方加火麻仁10g,继服14剂。

6月9日三诊:患者恰逢经期,夹大量血块,无痛经。面色暗沉,可见部分新出痘疹,色泽鲜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上方去栀子加“坤灵饮”加减:乌梅、紫草、土茯苓、炒薏苡仁、陈皮、白芍、丹皮、泽泻各15g,莪术、青皮、贝母、柴胡、香附、木香各10g,当归12g,郁李仁、火麻仁20g,丹参30g。继服10服。

图片

▲当归

6月21日四诊:患者情绪较前稳定,口臭、口苦消失,面部痘疮基本消失,留部分痘痕,色暗红,余无特殊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滞。效不更方,继用二诊方药,共21服。

2月后随访,面部无痘疮,痘痕消失。

按:本案前二诊时治以乌紫解毒汤清泻郁热、燥湿解毒,再加化肝煎清肝解郁泻热,郁李仁、火麻仁清热润肠,给郁热相火以出路。三诊患者恰逢经期,郁热相火内扰,血不归经,则出现大量血块;肝血不足,无以荣肤,则出现面色暗沉;虚火上炎,则表现为新出鲜红色痘疹。治疗当以清热解郁为主,养血调经为辅。“坤灵饮”为西安市中医医院名中医徐玉琳老先生的代表方,全方位调气和血,益冲任之良剂。为防止妇女经期伴有痛经,须去除二诊方中栀子、连翘等性味寒凉之品,服后冲任调和,气血归经,郁热相火下行,不扰腠理,皮肤瘀毒自行消退。四诊时患者面部痤疮明显好转,且未在经行时期,治疗方法仍同前二诊,以清郁热相火为主,效不更方,疾病得愈。

杨震教授根据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治肝五论(肝主相火、肝主敷和、肝主气机、肝主疏泄、肝主腠理)。杨震认为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郁热相火及肝主腠理理论参与始终,其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治疗时不仅要解郁清热、泻火解毒,还应配合使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才可截断气郁向迫阴转化。临床以经验方乌紫解毒汤为主方,配合疏肝化瘀汤等辅方打出组合拳,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同时嘱患者忌烟酒,烟火灼肺,易受外邪;酒风伤肝,易引内伤。

杨震从郁热相火角度论治皮肤病,既把握重点,又分清阶段,重视生活护理,用药时据机立法、从法立方、随症加减,疗效方能满意。


口腔溃疡验方_柴瑞霭
口腔溃疡验方_柴瑞霭
口腔溃疡验方_柴瑞霭
冠心病验方_柴瑞霭
感冒验方_柴瑞霭
肩周炎验方_柴瑞霭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