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某,男,34岁,2014年12月初诊。
主诉:大便带脓血反复发作2年余。
现病史:2年前因不洁饮食出现大便带脓血,量较多,色鲜红或暗红,血与便相混淆,大便质稀,里急后重感,每日9~10次,伴腹痛,泻后痛减,纳可,寐可,小便调。曾于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治疗,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查体:贫血貌,体瘦,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电子结肠镜:全结肠慢性充血、水肿、糜烂,直肠部可见点片状小溃疡。肠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血常规:RBC3.10×1012/L,HGB70g/L。
处方:黄芪10g,黄柏10g,苦参6g,生甘草6g,地榆炭10g,侧柏炭10g,炒薏苡仁10g,白芨10g,败酱草10g,白芍10g,茯苓10g。
水煎服,日1剂,连服3周。
二诊:服药症减,大便略成形,每日5~6次,便中脓血明显减少,腹痛有所缓解。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血常规:RBC3.95×1012/L,HGB85g/L。处方:前方加石榴皮10g、三七3g。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常以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例病因在饮食不洁,感染性肠病后失治误治,湿邪困扰大肠,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肠道,损伤血络,导致本病。排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肠道湿热之表现。湿热蕴结肠道是本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治疗上以清热祛湿,收敛止血为治疗原则。
由黄芪、黄柏、黄连、生甘草、地榆炭、侧柏炭、槐花、血余炭、陈皮、防风、白芍、三七、苦参等药物组成,其中黄芪、茯苓益气养元,健脾利湿;黄柏清解下焦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清解胃肠郁热;地榆炭、侧柏炭凉血止血,应用炭类更加强止血之功;败酱草、炒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益气缓急,和解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解肠道湿热,收敛止血止泻之功。
二诊病情好转,大便略成形,脓血、便次均有所减少,湿热之邪渐去,加强止泻、止血,加石榴皮固肠止泻,三七活血化瘀,止血定痛。1个月后来诊,大便如常。
验方_段富津
白塞病验方_晁恩祥
发热验方_徐经世
发热验方_唐祖宣
头痛验方_刘志明
偏头痛验方_刘志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