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胃痞致胃缓(胃下垂)案
张某,女,42岁,家庭主妇,2009年5月30日初诊。
初诊:患者自幼体弱。1983年上学期间,因学校条件差,饮食不规律,经常吃生菜冷饭诱发胃脘不适,胃脘痞满,食后加重,伴有烧心吐酸。曾多处就诊,服用中西药,效果均不明显,病情逐年加重。来诊时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下垂、低张力胃。刻诊:胃脘痞满,食后加重,按之胃脘至脐下四指坚硬如索状。伴有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无饥饿感,疲乏无力,四肢末梢凉,直立性头晕,睡眠不实、梦多,便滞不畅,1~3日一行,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味,月经量偏少。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弱。
西医诊断:胃下垂、低张力胃。
中医诊断:胃缓。
证属:脾虚胃痞。
治法:健脾补气,和胃消痞。
方药:枳术丸加味。
处方:枳实8g,生白术16g,荷叶8g(后入),人参6g,炒谷芽16g,炒内金8g(捣)。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6日二诊:药后胃脘痞满减轻,按之胃脘至脐下坚硬程度减轻,身体消瘦,纳食知馨,精神好转,四肢末梢凉,偶有直立性头晕,睡眠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带下减少,月经未行。继服初诊方20剂而愈。
【按语】患者自幼体弱,加之饮食不规律,食生冷之物,因此就形成了长期脾胃虚弱的基本病理机制,再结合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餐后加重,按之胃脘至脐下四指坚硬如索状,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无饥饿感,疲乏无力,四肢末梢凉,直立性头晕,睡眠不实、梦多,便滞不畅,带下量多,经量偏少,舌质红苔薄少,脉细弦弱分析均可得以证实。由于脾胃虚弱的影响,使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形成胃缓。治疗原则为健脾补气,和胃消痞。以《脾胃论》枳术丸扶脾虚消胃痞,加入参益气补中健脾,再加炒谷芽、炒内金和胃消中,既扶脾弱又消中,两者兼顾,相得益彰。我的体会:西医诊断的胃下垂、低张力胃,类似中医诊断的胃缓,临床运用枳术丸治疗的机会最多。因胃缓一病从体形上讲,多为身体消瘦,不耐劳累;从病因病机上讲,脾虚胃弱是其本,常见面色白,疲乏无力,无饥饿感,食滞不消是其标,多见胃脘痞满,餐后加重,脐下坚满,便滞不畅,或结或溏。因此枳术丸是最合适的方选:一是枳术丸方小量轻,长期脾虚胃弱,食滞不化,需缓缓健脾,慢慢消导,以免欲速而不达;二是脾胃本虚,既然不能正常消化食物,同样也不能正常运化吸收药物,只有小剂轻投,才能轻舟效捷。因此对于西医所诊断的胃下垂和中医所诊断的胃缓,或用枳术丸加减,或用枳术丸改汤服用,宜于常服、久服,以期痊愈。
指节肿痛验方_成肇智
指节肿痛验方_成肇智
指节肿痛验方_成肇智
手颤验方_成肇智
手颤验方_成肇智
手颤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