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15g,酒白芍15g,当归15g,黄芩15g,牡丹皮15g,焦栀子10g,炙甘草15g,淡竹叶15g。
【功效】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主治】气郁发热。症见反复发热,胁肋胀痛。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数。
【用法】水煎,日2次温服,每日1剂。
【经验】段老认为愤怒则发热,胁肋胀痛,头痛,舌糜,眠差多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数,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故方用丹扼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退热,使肝气条达,故为君药;白芍能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能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二药与柴胡相配能补肝体而助肝用,血足则肝柔,柴胡得之则疏肝而不劫阴,故二药共为臣;牡丹皮能清血中之伏火,善治无汗骨蒸,黄芩、栀子清肝经,淡竹叶辛淡甘寒,能清心除烦并能引热下行,共为佐药。诸药相配能疏肝清热。
【验案】李某,女,30岁,2010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2年余,每因情志不快或睡眠欠佳而发。胁肋偶胀痛,偶头痛,腰痛,舌糜,眠差多梦,二便、月经不调。舌淡红有齿痕,苔薄微黄,脉弦略数。曾于西医院治疗,但仍反复发热。近年因家庭不和而致心情不佳。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当情志抑郁,心情不畅,则肝气不舒,疏泄不利,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平素烦躁恚怒,肝火内盛而发热,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凡气有余便是火。”此发热皆由“五志之火”而生,故其发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并多见于妇女。肝经经脉布胁肋贯膈,当肝气郁结,经脉气机不畅,则胁肋胀满,肝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郁结,血脉失畅故月经不调。肝火扰心故眠差多梦。郁火上炎,熏灼口道,故见舌糜。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气郁化火之征。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方药:用上方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5月11日二诊:服药后热已退,但咋日又发热37.4T,咽痛。舌略红,苔微黄,脉弦略数。上方加连翘20g。7剂。
5月18日三诊:热退身凉,右少腹时痛,舌淡,苔薄白,脉弦不数。上方去地骨皮、栀子,加枳壳15g。7剂。
患者于2012年4月12日因月经不调前来就医,并告知服药共3周后再未发热。
〔辜炳锐,范蕊,段富津,段富津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病验案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6(2):136-138〕
失眠验方_路志正
失眠验方_颜德馨
失眠验方_颜德馨
失眠验方_颜德馨
失眠验方_颜德馨
失眠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