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陈皮15g,枳实15g,丹参15g,牡丹皮15g,当归15g,炙甘草15g,川芎15g,川牛膝10g,生姜15g,大枣4枚。
【功效】和解少阳,疏利肝胆,调和脾胃。
【主治】热入血室发热,辨证属热人肝胆郁热。症见间歇性发热,常有发热恶寒或不恶寒仅发热。伴有头痛目眩,胁脘发小腹疼痛,食欲欠佳。舌微红,苔白,脉弦略数。
【用法】水煎,日2次温服,每日1剂。
【经验】《伤寒论.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热人血室一证,一般只作感冒论治,尤其这种不典型的寒热,最易被忽略。不经详细诊查,实难辨证,方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因其脉数,舌红,恐其助热而弃之不用。方中牡丹皮、丹参、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使热随血去;陈皮、枳实理气和胃,枳实得柴胡尤可疏肝解郁;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且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既止头痛,又止腹痛;黄芩清热凉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
【验案】尤某,女,34岁,2009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间歇性发热半年余。半年前曾于月经期感冒,自服解热镇痛药而热退。但不及两月,又复发热,继而频频发作。细数发热时间,每于月经前发作为多。常有发热恶寒或不恶寒仅发热,每十余曰或半月左右即发热,服解热药后渐退,发热时体温可达39丈左右。伴有头痛目眩,肋胁、脘腹疼痛,食欲欠佳,时而恶心呕吐。经多方医治不效。舌微红,苔白,脉弦略数。自述曾患胆囊炎,反流性胃炎。
辨证:本证系经期外感,邪热乘虛客入血室,血室乃肝所司,肝与胆相表里。热人肝经,少阳枢机不利,故往来寒热;肝气不舒则胁肋疼痛;肝胆横克脾胃则脘腹疼痛、食少呕恶;肝胆郁热上蒸则头痛目眩。舌微红,脉弦略数,是为肝胆郁热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疏利肝胆,调和脾胃。
方药:用上方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0月28日二诊:服上方4剂,月经来潮。7剂尽,身热退,余均明显减轻,唯小腹仍痛。上方加延胡索15g理气活血止痛。7剂。
11月4日三诊:诸症不着。上方加党参15g益气扶正,以防复感。7剂。并嘱其于下次月经前再来复诊。
11月18日四诊:自觉一切正常,为防止经期再度发热,又投上方。7剂。
〔辜炳锐,范蕊,段富津,段富津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病验案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6(2):136-138〕
验方_张琪
验方_张琪
验方_周仲瑛
验方_周仲瑛
高血压验方_邓铁涛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方和谦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