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秦某,男,时年45岁,初诊:2021年11月16日。
过敏性鼻炎5年,经常性鼻痒、流鼻涕,喷嚏频作,曾行中西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显著。
【首诊证候】
症见:鼻塞,流鼻涕,嗅觉下降、伴有头晕身重、纳呆乏力、腰酸腿软、舌淡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尺脉弱。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鼻鼽(痰湿阻窍、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法:祛湿通窍,温肾运脾。
处方:熟附子3g、炙甘草10g、干姜5g、茯苓15g、苍术20g、法半夏15g、厚朴10g、枳实10g、槟榔10g、滑石5g、通草5g、石菖蒲20g、桂枝10g、猪苓10g、白术15g、防风10g、辛夷10g、共14剂,每日一剂。
治疗上予针刺合谷、列缺、太溪、太冲、代谢穴,有针感后取针,针刺完毕后,患者感觉鼻腔通畅不少,且流鼻涕症状减少。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11月30日
患者服药14剂后,感觉鼻塞症状减轻,流鼻涕减少,打喷嚏症状基本消失,头晕身重减轻,但胃纳较差,舌淡,苔白腻,脉滑。表邪去除大半,湿浊也减轻,故去除防风、桂枝、石菖蒲,加陈皮、山药、薏苡仁,以健脾益气,如下:熟附子3g、炙甘草10g、干姜5g、茯苓15g、苍术20g、法半夏15g、厚朴10g、枳实10g、槟榔10g、滑石5g、通草5g、陈皮10g、山药15g、猪苓10g、白术15g、薏苡仁10g、辛夷10g,共14剂,每日一剂。
三诊:2021年12月14日
患者鼻塞、鼻痒流涕已消失,胃纳较前改善,其余症状皆有好转,舌红苔薄白,脉滑,故继续守前方治疗。
【按语】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鼽涕”的范畴,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多发性鼻病。本病首见于《素问》:“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患者初诊时,种种症状结合舌脉象,皆因湿邪阻滞经络,气机不畅所致。《素问》指出肺在液为涕,鼻涕为病理产物,属于痰饮之范畴。涕属痰饮,其性属湿,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易袭阳位,其性粘滞,湿邪致病,病程迁延,常缠绵难愈。容易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气不行则水不行,水湿阻滞于鼻道,则使鼻道不通,水液不化,出现鼻塞,清涕连连,鼻甲肿大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湿邪袭肺,通调水道失职,则鼻塞、流涕等症加重。湿邪内伏,而脾主运化水液,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脾运化无权,阻滞气机,津液不得输布,湿邪上蒙清窍,流滞肌腠,则头晕身重,纳呆乏力。故以上种种,皆因湿邪所致,治疗上以祛湿通窍为法。遂予归一饮促进生发,五苓散以利水渗湿,其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通膀胱,泽泻味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除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则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诸药配伍,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气利水,而法半夏可祛风燥湿,石菖蒲加强祛湿化痰之功,滑石、通草以利尿除湿,辛夷、防风可宣通鼻窍。
退行性膝骨关节炎验方_胡水勋
脑梗死验方_胡水勋
头痛验方_庄礼兴
痤疮验方_谢少龙
咳嗽验方_谢少龙
慢性支气管炎验方_谢少龙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