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验方

【基本资料】

刘某,男,时年51岁,1989年4月9日初诊。

发病过程:病程年余,反复低热,头晕,神疲乏力,口腔糜烂,多方均以感冒治疗,经用感冒中药以及地塞米松、抗菌药物及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不愈。辅助检查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补体C3:75.4mg/dL,G试验:14.2mg/dL,结核菌素试验(PPD)弱阳性,自身免疫抗体(一),针刺试验(一);血常规、血沉、生化、x线胸透、心电图、腹部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住院西医诊断:白塞氏病。

【首诊证候】

症见:检查患者口腔、咽喉部见散在性溃疡疮点,口唇四周紫暗色红晕,眼结膜充血,下眼睑红微肿,龟头见少许不规则形状溃疡,脚趾红痛,伴头昏低热,周身乏力,纳谷欠佳,大便偏干,溲黄,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型:肝脾湿热,毒瘀互结,虚实夹杂。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除湿。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柴胡10克、川芎10克、炒苍术10克、赤芍10克、白芷10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土茯苓30克、黄芪30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4月14日

治疗1周,患者症状改善,发热退,头晕,神疲基本恢复,精神好,口腔、咽部溃疡消失,龟头仍见小溃疡点,胃纳有所改善,大便仍偏干,舌稍红,苔黄腻,脉弦细数。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

处方:柴胡10克、川芎10克、炒苍术10克、赤芍10克、白芷10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白豆蔻10克、土茯苓30克、黄芪30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为首诊方去黄连、黄柏,加入白豆蔻10克,继续服药1周。

三诊:4月22日

症状解除无异常,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自身免疫抗体(一),针刺试验(一);血常规、血沉、生化、x线胸透、心电图、腹部超声复查均未发现异常。

处方:柴胡10克、川芎10克、炒苍术10克、赤芍10克、白芷10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白豆蔻10克、土茯苓30克、黄芪100克,10剂,每两天一剂,调整后用药6个月。随访3年均无复发。

按语: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而发生损害的多脏器受累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是与免疫有关。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虹膜睫状体炎三联症较常见。其中眼部症状多样,可表现为视力模糊、视力减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等,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口腔溃疡好发于唇、舌尖、舌腹、口底、颊、齿龈、腭部黏膜。外生殖器溃疡男性好发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阴道、宫颈口。白塞氏病中医学没有相应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数医家都将其归于中医学狐惑病,对其相关论述可见于诸多医籍。

《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作了较详细论述。病因病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产后郁热、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湿热为患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是其病程漫长,病情缠顽,久发频发的重要原因。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肝热脾湿相互为患,诸症遂成。由于肝热脾湿,湿热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治以清热解毒,益气除湿。方中炒苍术、赤芍、大黄、黄连、黄柏、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为主;肝热脾湿,湿热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故用黄芪、白芷补气托毒,柴胡、枳壳、川芎疏肝理气止痛,达到虚实兼治。


口腔溃疡验方_高忠英
口腔溃疡验方_高忠英
口腔溃疡验方_高忠英
口腔溃疡验方_高忠英
咳嗽验方_高忠英
咳嗽验方_高忠英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