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黄芪70g,制附子20g(先煎1小时),桂枝15g,茯苓30g,白术20g,猪苓20g,泽泻15g,汉防己15g,黄精15g,延胡索15g,丹参20g,太子参30g,玉竹15g。
【功效】益气温阳利水。
【主治】心悸之阳虚气弱证。临床可见于风心病心力衰竭。症见心慌,气短,动辄更甚,不能平卧,汗多,畏寒甚,但又觉热气上冲,语音低微断续,全身浮肿,双下肢高度水肿,按之凹陷,舌质淡苔白,脉沉微,似有似无,呈鱼翔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取人参100g,切成片后泡水服用,每次3g,每日3次。
【经验】心悸水肿之格阳证,其治疗宜益气温阳。郭老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阳微,本虚标实、气虚阳微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气不仅为血帅,而且气乃全身一切阴质之帅,气行则津液运行,气虚无力则津液运行停滞,而阳微则血凝,津液不化,故气虚阳微必致瘀血积滞,浊水停聚。同时瘀血和浊水可以相互影响,交阻为患。反过来瘀血和浊水又进一步耗气伤阳,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心衰不断加重,每况愈下。少阴格阳证的典型表现是四肢厥逆,但欲寐,小便不利,脉微欲绝,或呈现雀啄脉、鱼翔脉、虾游脉等怪脉。由于阳虚阴寒内盛,往往出现格阳之象。有的下肢热甚难受,此为格阳于下证;有的全身不恶寒而恶热,此为格阳于外证。少数患者因使用大量利尿剂,过度通利损伤气阴,表现出口唇赤如涂朱、口干、手足心热等气阴亏损的证候。郭老认为,本病凡具有格阳证,单纯用西药强心剂治疗,收效不佳,加用利尿剂又易伤气阴,而中药单纯使用辛温通阳法,效果也不好。因此,他提出益气温阳的基本治法,益气温阳综合辛温通阳和利尿通阳二法,自拟出一个治疗本病的基本方,由黄芪、制附子、人参、桂枝、茯苓、猪苳、白术、泽泻、汉防己、丹参、黄精等组成。方中以黄芪、人参益气,以制附子、桂枝温通阳气,以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汉防己利小便通阳气,佐以丹参活血化瘀,黄精养阴生津。全方益气温阳而不燥浮火,通利小便而不伤气阴,用以治疗多例顽固性心衰,效果颇佳。〔尹国有,孟毅.中医内科经典验案300例点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74〕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郭子光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路志正
胃下垂验方_颜正华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颜正华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