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蔻

【功效分类】

温里

【性味归经】

性味:红豆蔻味辛,性温。

1、《药性论》:“味苦、辛。”

2、《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3、《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

4、《纲目》:“辛,热。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经。”

5、《本草述录》:“入足太阴、阳明经。”

归经:归脾、胃经。芳辣行散。

【功效主治】

功效:温里中药红豆蔻有温中散寒,燥湿醒脾。

主治: 脘腹冷痛,食积腹胀, 呕吐泻痢,噎膈反胃。

1、《药性论》:“治冷气 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2、《海药本草》:“善醒于醉,解酒毒。”

3、《开宝本草》:“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 呕吐酸水。”

4、《纲目》:“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

5、《本经逢原》:“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

6、《本草从新》:“温肺。”

7、《医林纂要·药性》:“温中散寒,醒脾燥湿。”

8、《食物中药与便方》:“行气止痛。”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红豆蔻抗菌谱广,对真菌尤其有效。1’-乙酰氧基 胡椒酚乙酸酯对多种皮肤真菌抑制作用显著,1’-乙酰氧基 丁香油酚乙酸酯和1’-羟基 胡椒酚乙酸酯亦有弱的抑菌作用。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及皮肤真菌的抗菌活性较强。

2、祛痰作用:

红豆蔻根茎石油醚提取物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其挥发性成分直接刺激支气管腺体,促进其分泌;非挥发性成分通过刺激胃粘膜反射性产生祛痰作用。

3、其他作用:

1、’-乙酰氧基 胡椒酚乙酸酯与1’-乙酰氧基 丁香油酚乙酸酯具有抗溃疡及抗癌作用,后者的抗癌强度大于前者。

【用法参考】

温中散寒,燥湿醒脾:

红豆蔻味辛性温,芳辣行散,入脾胃经,能散寒燥湿,行气止痛,为寒湿中阻证之良药。凡 脘腹冷痛, 呕吐涎沫,不欲饮食者,可与 荜茇附子白术同用,如《圣惠方》红豆蔻丸;若脾胃寒凝,肝气郁滞, 脘腹冷痛,两胁胀满者,可与 香附、 吴茱萸、良姜 配伍,以增行气止痛之功;若胃寒 呕吐,可与 半夏、 生姜同用,以温中降逆止呕。

【注意事项】

阴虚有热者禁服。

1、《开宝本草》:“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2、《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3、《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搽。

【附方】

1、治胃寒疼痛(包括慢性胃炎、神经性胃痛)。红豆蔻3g,研末。每服1g, 红糖汤送服,每日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胃脘痛。红豆蔻、 香附、 生姜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3、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红蔻、 连翘、 鸡内金各9g, 黄连4.5g。水煎服。(《中草药方剂选编》)

4、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 麝香。(《卫生家宝》)

5、治慢性气管炎,咯痰不爽。红豆蔻3g, 莱菔子、 苏子各6g。水煎,日分2次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红曲
葫芦壳
葫芦子
花生衣
急性子
姜厚朴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