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功效分类】

驱虫杀虫

【中药毒性】

有毒

【性味归经】

性味:苦楝皮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苦楝皮有杀虫,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虫积 腹痛,疥癣湿疮。

驱蛔虫,驱蛔虫作用最强。缺点是非常苦有臭味,苦寒伤胃,难服,有毒。用量少了驱不了虫,大了中毒,安全性不高,中毒死亡的很多。有效成分因产地不同、部位不同(根皮和干皮)都不一样,同一株树上向阳的和背阴的皮含量也不同,储藏时间长短含量不同,所以医生无法准确使用。驱虫比 川楝子强的多,但 川楝子优点是有点止痛作用,其他内服外用与 川楝子一样。

外用杀虫止痒。对疥虫引起的皮肤瘙痒 ,湿热证,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有效。清热燥湿,

杀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苦楝皮对蛔虫、钩虫、蛲虫,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单用即效,亦可与 槟榔、 使君子等 配伍使用,如化虫丸。单用水煎液保留灌肠,适用于小儿蛲虫病或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疗癣,用于疥癣湿疮。可单用苦楝皮研末, 醋或猪脂调涂患处。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抗炎作用

抗生育作用

苦楝皮主要成分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煎液在体外对蛲虫有麻痹作用,对猪钩虫有驱杀作用。其乙醇浸液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毒性反应常为 头晕、头痛、思睡、恶心、 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及内脏 出血,甚至死亡。

苦楝皮含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川楝素(苦楝素)、苦内酯、苦洛内酯、苦林酮、苦内酸甲酯等;尚含香豆精类、多糖类、鞣质、树脂等。苦楝皮0.25%酒精浸膏在体外对猪蛔虫,特别是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为驱蛔有效成分,与山道年比较,作用缓慢而持久;25%~ 50%的苦楝皮药液在体外有麻痹小鼠蛲虫的作用;苦楝皮乙醇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川楝素对骨骼肌及平滑肌的收缩反应有增强作用;川楝素能使小鼠自发活动降低,并能兴奋肠肌,有一定泻下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苦楝皮能使胃粘膜 水肿、出现炎症及溃疡,可使肝细胞肿胀变性,肝功异常,故胃溃疡及肝病患者不宜。急性中毒者多表现为神经系统抑制、视力下降、口干、心率过速、瞳孔散大、痉挛 抽搐等。

【用法参考】

主要用于蛔虫证。苦楝皮杀虫力强,最善驱杀蛔虫,亦可治疗其它肠道寄生虫病,如蛲虫、钩虫等证。可单用苦楝皮煎汤顿服,或制成糖浆剂服。亦可与同类驱虫药 配伍使用,以增强杀虫作用。

用于疥癣湿疮等。苦楝皮苦寒,外用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故可用于疥、癣、湿疹等多种皮肤瘙痒之证。单用苦楝皮研末, 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即可;亦可与 黄柏苦参明矾等合用。

【注意事项】

苦楝皮有毒,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适当久煎。

【用量参考】

苦楝皮有毒且有蓄积作用,故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煎服,6~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入药以新鲜根皮为佳。


芜荑
贯众
榧子
鹤草芽
雷丸
南瓜子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