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外用
【中药毒性】
有毒,
【性味归经】
性味:大风子味辛,性热。有毒。
1、《纲目》:“辛,热,有毒。”
2、《本草经疏》:“味辛、苦,气热。”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1、《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中药大风子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麻风,梅毒,疥癣,恶疮,酒鼓鼻,痤疮。
1、《纲目》:"主治风湿疥癣, 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2、《医林纂要·药性》:"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3、《得配本草》:"行水破血。"
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有燥湿杀虫功用,治麻风病、牛皮癣、风湿痛及梅毒、结核等症。"
【药理作用】
大风子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所含阿立普里斯酸为治疗麻风病的有效成分,但毒性较大。
【用法参考】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大风子辛热有毒,为治麻风、梅毒之专药,故常用于麻风、梅毒、疥癣、恶疮等病。临床以外用为主,少作内服,并多入复方,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凡治麻风、梅毒恶疮,多以大风子烧存性,与 麻油、轻粉研涂,如《经验良方》治大风癞方。若麻风眉目、遍身秽烂,可与 防风、 苦参、蝉衣、 全蝎等 配伍,研末为丸内服,以祛风燥湿杀虫,如《解围元薮》大风丸;现每与 苦参、 苍耳子、 川芎、白花蛇等同用,以增强疗效。凡疥疮瘙痒者,可与轻粉、枯矾等相伍,如《疠疡机要》大风子膏;或与 杏仁、 桃仁、猪油等配膏外搽,如《疡医大全》治脓疥方。
凡癣疮身痒者,可与 硫黄、 雄黄、枯矾同用,如《血证论》大枫丹;若顽癣不愈者,可以大风子配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外涂,以增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如《外科正宗》治顽癣方。此外,大风子与 木鳖子、轻粉、 硫黄同研末,于晚间调涂,可治酒鼓鼻;与 白鲜皮、 五倍子、 松香、 鹤虱、 苦参等 配伍研末烟熏,可治神经性皮炎。
【注意事项】
大风子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必须作内服剂用时,当配以它药。不论内服外用,均不得过量或久用。阴虚血热、 脾胃虚弱及有目疾者禁服。大风子中毒时可出现 头晕、头痛、胸 腹痛、恶心、 呕吐、四肢 乏力、全身 发热感等症状。
1、《本草经疏》:“性热而燥,伤血损阴,不宜多服用之。”
2、《本草求真》:“烈毒之性,不可多服。惟用外敷,不入内治。”
3、《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 呕吐,胸 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
【用量参考】
内服:入丸、散,1次量0.3-1g。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
1、治大风癞。 大枫子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罗过),轻粉等分。用 麻油调敷疮上,极妙。如湿只干掺之。(《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2、治大风疮裂,又治 杨梅恶疮。大风子烧存性,和 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岭南卫生方》)
3、治疥疮。
1、羊尾子油二片,大风子二十个(去皮),白 硫黄一钱,楂肉三十个(去尖)。上合做一处捣烂,生绢布袋装。每日掌在手中闻。(《普济方》)
2、 大枫子五钱,水银一钱五分,明矾、 花椒各二钱。研匀,以猪油拌药捣烂搽。(《疡医大全》)
4、治脓窠疥。大枫肉、 杏仁、 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细),用 麻黄五钱,猪油熬去渣,和药调搽。(《疡医大全》)
5、治一切疮疥脓窠等疮。 大枫子肉、 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桕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 大枫子膏)
6、治癣遍身及面。 大枫子、 槟榔各五钱, 硫黄三钱。 醋煎滚调搽。(《仙拈集》三仙散)
7、治癣痒各疮。 大枫子肉三钱,土 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 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8、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五分,川椒末一钱,轻粉一钱。用真桕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9、治水田皮炎。大风子、 雄黄各30g, 冰片(或 樟脑)0.6g,熟石灰粉15g。共研细末,外撒。撒药前先用青凡木捣烂,也可用苦楝树皮或刺 苋菜泡开水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10、治秃疮。 大枫子仁、木别仁、 蛇床子各半两,水银三钱(研散于内)。上先以刀刮去疮痂, 花椒汤洗净,外用 麻油熬成珠,调药付和 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景岳全书》)
1、1、治风刺鼻赤。 大枫子肉十个, 木鳖子肉五个,轻粉、 硫黄各一钱五分。共为末。夜夜唾调涂之。(《本草汇言》引《单氏家抄》)
1、2、治男妇头痛,不论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绵包裹者。闹杨花(净末)一钱,槿树花(净末)一钱,大风子(白肉去油)五分。共研。每服六分, 葱酒调服,洗浴发汗自愈。(《外科正宗》)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