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方

组成

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

大黄三两(6),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用法

水煎温服。

方解

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解析:胁下偏痛,指偏于一侧的胁下痛。紧弦为寒实的脉应。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为寒实,宜大黄附子汤以下其寒。

临证思考

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辨证要点

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验案

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左小腿踹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踹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踹部痛亦减,继服1个月诸症不复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9)、附子炮(9)、细辛(3)。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功用

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主治

寒积里实。现用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胆囊炎术后征。

药理研究

对肠运动的影响。抗缺氧作用。

临床应用

急腹症。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用作肠道清洁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0克、附子(炮)15克、细辛6克。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实证,症见便秘腹痛、苔白腻、脉弦紧者。

配伍

方中之所以选用附子,一是取其辛热以温里散寒,一是取其能走善通以助大黄之通便;大黄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大辛大热之品,则其寒性被制而走泄(通便)之性仍存。因此,附子用量较大而大黄不予后下;细辛尚能协助附子搜索内伏于阴分之寒邪。三味共用,共成苦辛通降之剂,对于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

运用

1.本方用途有二:一治寒积便秘,一治寒凝腹痛,均以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腹胀满、苔垢腻、积滞较重者,加槟榔、木香以行气导滞;寒疝胁下痛,加桂枝小茴香以散寒降逆。2.本方大黄与熟附子同量,亦名大黄附子汤(《温病条辨》)。功效温散寒凝。主治寒疝,症见胁下偏痛、脉弦紧者。3.痉挛性结肠(结肠过敏)、慢性结肠炎、泌尿道结石、慢性盆腔炎见有便秘或腹痛属寒积实证者,可用本方治之;近年来,对于慢性肾炎并发尿毒症见有二便不畅、呕恶腹胀属浊阴上逆者,有用本方煎汤以保留灌肠,可降低N·P·N。


赤丸方(《金匮要略》)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解毒四物汤(《医学入门》)
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
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