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6、茯苓6、苦桔梗6、枳壳6、生姜6、橘皮各(6)、半夏(3)、半胡9、杏仁各(9)、大枣2个。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

外感咳嗽,小儿哮喘等。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桔梗茯苓、半夏、枳壳各10克、苏叶、前胡、橘皮各6克、甘草3克、生姜4片、大枣3枚。

功用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痰湿内阻所致的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苔白脉弦者。

配伍

杏仁苦温而润,既宣降肺气,又化痰止咳;苏叶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苏叶虽属辛温气烈之品,但配伍杏仁则辛温而不燥烈,正合凉燥外感需用辛温解表之法而又忌燥烈者;桔梗开肺祛痰,前胡降气下痰,枳壳破气行痰,三药相伍,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化痰,降气止咳,其中前胡并助苏叶宣散外邪;内有痰湿,故又选用半夏、橘皮、茯苓燥湿化痰。这一组药与杏仁、桔梗等相伍,一燥一润,前者燥内湿,后者祛外燥,由于作用的部位不同,故可并行不悖,相反相成;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助苏叶之宣透凉燥。

运用

1.痰不多者,可去半夏、茯苓;痰多清稀或素有痰饮者,可重用半夏、橘皮。2.四时感冒风寒,症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稀、苔白脉浮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流感等见有恶寒、咳嗽属凉燥伤肺,痰湿内阻者,可用本方治之。


和营治血汤(《中医皮肤科》)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活血润燥生津散(《丹溪心法》)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