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Decoction of Cinnamomi adding Rhei

(from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

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

①《痘疹世医心法》:发表疏里。②《金鉴》: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主治

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①《伤寒论》:太阳病,医反下之,腹大实痛者。②《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关脉沉实,按之痛,大便秘。③《痘疹世医心法》:痘疹,毒气内攻,发热,腹痛,大便不通。④《医学入门》:太阴传经热症,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沉有力。

方论选录

①《内台方议》: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且赤芍药性凉,而能泻血中热,大黄能除其实、泻其脾也。②《古方选注》: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之义。燥矢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③《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药以疏太阴之经,加大黄以通阳明之腑,又虑其苦泄太过,更加枣、草以扶之,此双解表里法也。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478;桂枝大黄汤方

组成

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

方解

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主之。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以下文字略加说明。大实痛是承腹满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治疗于桂枝汤增加芍药用量即可。若病已陷于里,里实、腹满痛甚,因以大实痛称之,此时呈太阳阳明并病的里实证,故治疗须加大黄攻下里实。

临证思考

腹痛是临床常见症,可发于急慢性肠胃炎、溃疡病、肝胆病、感冒、腹部手术后遗症等,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

腹痛大便不通里实明显,而外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

赖某,男,56岁,1966年3月25日初诊。左腹痛3天。1周前感冒发热,经用西药治疗热退,近3天左右腹刺痛、腹胀,时轻时重,服用阿托品后痛缓不明显,伴见头微痛、汗出、恶风、大便3天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尺弦滑。证属太阳阳明并病,表虚挟瘀,与桂枝大黄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行两次,左腹痛减,去大黄又服二剂,头痛、汗出、恶风悉除。


薯蓣丸(《金匮要略》)
撮风散(《证治准绳》)
温肾通络汤(《沈丕安》)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汤(《医醇剩义》)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