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为治风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名称

天麻钩藤饮

出处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分类

治风剂-平熄内风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目录

歌诀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神良。

组成

天麻(90g),钩藤(12g),生决明(18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义

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配伍特点

本方平潜补益合法,肝肾同治,以息风为主;清热安神相伍,心肝同治,以平肝为主。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加减化裁

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2、方论选录

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以天麻钩藤、生决明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补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平肝之逆;并辅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镇静安神,缓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若以高血压而论,本方所用之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安神,降压缓痛之功。”


益气导溺汤(《中医妇科》)
益气摄血汤(《中西妇科》)
升麻黄芪汤(《衷中参西录》)
赤丸方(《金匮要略》)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