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散(《保婴撮要》)

[出处]

《保婴撮要·急惊风门》

[原文]

治肝经之虚热、发搐,或发热咬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喘,腹胀食少,睡卧不安者。

[组成]

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当归白术炒,茯苓钩藤钩,各一钱。右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景岳全书)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钩藤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

汤剂

[功用]

平抑肝经虚热,镇痉安神

[适用症状]

肝经虚热、发搐,或惊悸寒热,或发热咬牙,或呕吐痰涎,腹胀少食、睡卧不安。

[方解]

1.

本方出自于小儿直指方急惊风门,主要用于小儿急惊风,现代广泛应用于神经性疾患。方中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柴胡疏肝解郁,和解清热;肝气有余则肝血不足,故用当归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肝木为病,易克犯脾土,故应实土而防木侮,故用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淡渗利湿,甘草并有缓急并助钩藤止痉之功。七味合用,则肝血得养,脾土得补,肝气得疏,并能息风镇痉,则诸症悉愈。

2.

方中的钩藤钩具有鎭静痉挛作用,对于这点在汉方则说能平肝木。钩藤与陈皮甘草相配合,能缓解肝气的紧张,鎭静神经的兴奋;当归能使肝的血流趋于通顺,并治贫血;川芎善能疎通肝血;茯苓白术则为用于去除停滞的水飮。

3.

钩藤具有鎭痉鎭静的作用,汉方以能平肝木表现其性能。此钩藤协同柴胡甘草缓解肝气的紧张,鎭静神经的兴奋;当归能润肝血,通顺肝的血行,而治贫血;川芎善疏通肝血,亦能通顺肝的血行,缓解肝气的亢奋;茯苓白术则用于祛除因肝气亢奋而交感神经发生紧张,为之引起胃的障碍所停滞的胃内水飮。

4.

本方有镇痉镇静作用,不分男女老幼,凡因肝气亢盛,出现神经症状,易怒性躁,兴奋不眠,或有癫痫症等发作者,均适用之,用治较“柴胡加龙牡汤”更虚体质之神经症状,及神经系统疾患所具有的左腹拘急紧张的腹症有良效。

5.

此方可加陈皮、半夏,目的是为加强祛除胃内停水的效力,并清解肝热。


明目大补汤(《审视瑶函》)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
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
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