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方
组成
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干姜3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解析: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噫气即嗳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临证思考
人有宿疾,常因新病而诱使发作,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诱使发作。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的机会。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
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诊。因吃葡萄而患腹泻已3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嗳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生姜12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泻,腹疼止,服三剂诸症好转。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枣十二枚。
用法
煎汤,温服。
功用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主治
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胃扩张,胃下垂,消化不良等。
药理研究
对胃溃疡模型的影响,抗凝血作用,抗缺氧作用。
临床应用
幽门梗阻,心下痞。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
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
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启膈散(《医学心悟》)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