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恶寒,面赤。
副症:或下利不止,或厥逆无脉,或干呕、心烦。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两项以上主症及典型脉象。
(3)具备两项主症,一项副证及典型脉象。
【证候分析】
本证下利为脾肾阳衰、阴寒太盛,虚阳被阴寒所格,下焦不得温煦,水谷不别所致。
由于阳衰阴盛,阳气不能通达于肌肤、四肢,故见恶寒、四肢厥逆;
阳衰鼓动无力则脉微欲绝。
面赤及干呕、烦皆为虚阳被格之证。
【治疗法则】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代表方剂】
白通汤。
【方药加减】
若干呕、心烦乃阴寒极盛、逼迫虚阳上越所致。除急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外,还应加猪胆汁、人尿,引阳入阴,以解阴阳格拒之势。
若在本证基础上又出现身反不恶寒,或汗出之证,说明阳气更虚,格拒之势益甚,当适当加大姜附用量,以辛温重剂急救回阳。
【类证鉴别】
四逆汤证与白通汤证:二者同属少阴虚寒证,但四逆汤证一般情况下表现为一派里虚寒证,既使有假热之象,也很轻微,而少阴阴盛戴阳证则必见面赤等假热之象。二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通脉四逆汤证与白通汤证:二者均为阳衰阴盛、虚阳被格之证,病机大致相同,但前者为虚阳被格于外,临床表现以身反不恶寒为主,后者为虚阳被格于上,临床表现以面色赤为主。
白虎汤证与白通汤证;本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是虚阳浮越,应与阳明病之身热恶热,面合色赤等属于实热者相鉴别。虚阳浮越的面赤多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必伴有其他虚寒证;阳明病的面合色赤,是面部通红而不游移,且必伴有其他实热证。
【现代研究】
某些风湿病、眼科疾病亦可参照阴盛戴阳证辨治:
(1)据报道,一例咽喉疼痛及关节痛、下肢发现结节性红斑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不已,曾五次住院治疗,用过7种抗生素,服过大量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如生地、玄参、甘草、桔梗、连翘、薄荷、马勃等),未效。根据其形寒特甚,身如水洒:鼻涕淋漓,咽喉热辣刺痛,大便溏薄,一日4~5次,矢气多,下肢发冷而麻,舌苔边根黑腻,体温仅35.5℃,认为是少阴寒邪,包含其火,阳气被寒气闭郁不宣之象,是属少阴咽痛范围。乃用甘辛合化,半夏散合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汤,连进4剂而诸证缓解,随访半年,咽痛未复发。
(2)据报道,一例前房积脓(黄膜上冲)患者,医生根据病人肝脏虚寒,故风轮溃疡,其色灰白,黄膜上冲,脓色亦白而清稀,认为如是热翳热膜,颜色决不灰白,此色白而清稀,皆因厥阴寒邪所致,又泪为肝液,因肝寒故泪冷,并见面色白,形寒肢冷、血丝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微等,用白通汤加乌賊骨等,30余剂而治愈。
(《伤寒论汤证新编》)
太阳胃气上逆证(旋覆代赭汤证)
四逆汤证
肝火犯肺证
气血两虚证
悬饮证(十枣汤证)
风热外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