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失和,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致胃缓(重度胃下垂)案
刘某,女,71岁,农民,2003年3月11日初诊。
初诊:患者10年前经西医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重度胃下垂(胃小弯切迹低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7cm)。平素身体极度消瘦(身高163cm,体重42kg),常感食后脘痞、纳呆、嗳气、胃凉、便溏,按之胃脘至脐下坚满。近日又增口干、口苦。刻诊:身体消瘦,餐后脘痞,嗳气频作,纳呆食少,自觉胃凉,大便偏溏,按之胃脘至脐下坚满如索状,伴有口干、口苦。平素容易感冒,近20年动辄感冒,感冒后即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根腻,脉沉弦细数。
西医诊断:胃下垂。
中医诊断:胃缓。
证属:少阳失和,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攻坚消痞。
方药:小柴胡汤合枳术汤。
处方:柴胡12g,清半夏8g,黄芩8g,太子参8g,甘草6g,枳实8g(捣),生白术12g,荷叶8g(后入),鸡内金8g(捣)。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0日二诊:服药后,餐后脘痞明显减轻,胃脘至脐下坚满减轻,按之索状消失,纳食增多,大便正常,然尚偶有嗳气,胃部稍凉,伴轻度口干、口苦,服药期间未出现感冒,舌脉同前。继以初诊方再服10剂,诸症消失,痊愈。
【按语】患者20年来动辄感冒,感冒后均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再结合素体较差,身形消瘦,说明平素血弱气虚,少阳不和,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101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继而10年前又增有脾胃虚弱,水饮痞结,形成胃缓。因此临床又出现食后脘痞,胃脘至脐下坚满如索状,嗳气频作,纳呆食少,自觉胃凉,大便偏溏,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2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综合分析以上两点,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少阳失和,胆热犯胃,水气痞结,胃失和降。本案主病是胃缓,但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20年前因血弱气虚,少阳不和,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而入,造成经常性的少阳外感;二是10年前又增脾胃虚弱,水饮痞结,形成胃缓,且两者相互影响,逐渐加重。因此本案的病理机制应概括为:少阳失和,胆热犯胃,水气痞结,胃失和降。因为血弱气虚,腠理不固,少阳不和,枢机不利,但又兼有胆热犯胃,故用小柴胡汤去辛温甘壅之生姜、大枣,加升发清阳之荷叶和解少阳,疏利枢机。因为脾胃虚弱,水饮痞结,胃失和降,形成胃缓,故用枳术汤加消积化滞之鸡内金攻坚消痞,健脾制水,和胃降逆,以恢复运消功能。
便血验方_成肇智
便血验方_成肇智
便血验方_成肇智
便血验方_成肇智
里急后重验方_成肇智
里急后重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