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附柴瑞霭治疗疑难
大青龙汤治青年高血压头痛案。
1982年12月3日会诊一例王姓21岁男性高血压头痛患者。患者身体壮实,喜欢运动,性格急躁,容易动怒。1980年冬季因经常头痛,发现血压偏高,多徘徊在135/85mmHg,未重视。1982年6月21日因外感出现头额疼痛,头晕项强,鼻塞清涕,入夜微有发热恶寒,性情急躁,郁郁而烦,默默不欲饮食,左肋微痛如虫行状,面色潮红,体温37℃,血压190/120mmHg。至6月25日突然剧烈头痛,测血压竟高达230/130mmHg(以前血压也曾突然升高,但从未到此程度),急往运城地区万荣县某医院,后又转运城地区某医院,再赴西安市某医院辗转治疗21日,但高血压原因一直未查清,经用各种西药降压药、中药平肝息风剂效果均不理想。7月16日患者因为头痛剧烈,在床上不断翻滚,头撞墙壁,后引起全身汗出,之后头痛明显减轻,血压明显下降,故于7月20日出院。后患者因自觉心下痞塞邀余诊治。
当时症见:心下痞塞,按之濡,脐周按之微痛,舌红苔薄黄腻,脉象弦滑而数,两关上浮滑而数,重按无力。余辨证为热痞,方用《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泄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处方:大黄6g,黄芩9g,黄连3g。3剂,麻沸汤泡服。药后诸症消失,嘱其停药。
11月30日又因入冬后气候寒冷患感冒,同时血压又随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恶寒无汗,身腰疼痛,咳嗽无痰,烦躁口渴,默不欲食,心下痞硬,但脐周按之疼痛有抵抗。舌红苔薄腻,脉浮弦紧兼数,右脉浮紧较左脉明显(脉搏76次/分),遂住院,中西药治疗3日,头痛加剧,他症基本如故,血压190/120mmHg。早上8时邀余会诊,会诊病人后,准备让病人转北京进一步确诊,突然想起今年7月患者血压增至230/130mmHg时,就是因为头痛剧烈,不断翻滚,头撞墙壁,引起全身汗出而头痛显减,血压亦随之明显下降,余再仔细了解病情,详细询问症状,紧紧抓住患者头额剧痛、恶寒无汗、身腰疼痛、烦躁异常、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浮紧兼数,忽悟此即为《伤寒论.大青龙汤证,虽尚有脉弦和血压过高,但中医临证必须辨证论治,不以血压过高为思辨的着眼点,故
辨证:寒邪束表,内有郁热。
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方用:《伤寒论.大青龙汤。
处方:麻黄12g(先煎去上沫),炒杏仁9g(捣),桂枝6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擘),生石膏30g(捣,先煎)。1剂,早上9时开始煎煮头煎,头煎先煮生石膏30分钟,入麻黄煎煮3分钟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20分钟,10时顿服头煎,覆被取汗,并嘱大米熬汁同时频服,药后约10分钟头额及全身津津汗出,小便明显增多,随之头痛、恶寒、身痛悉明显好转,至中午12时由全身津津汗出变为身仅有微汗,烦躁、口渴亦明显减轻,查血压降至168/110mmHg。下午16时头痛、恶寒、身痛尽除,余症亦明显减轻,脉转浮弦略数,故嘱煎煮二煎20分钟,嘱其17时温服二分之一,余药停服。
12月4日早上复诊:头额微痛伴头晕,恶寒、身痛、口渴消失,但尚有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微有呕恶、郁郁微烦,默不欲食,口苦口黏,脐腹满胀微痛按之有抵抗,细询大便先干后正,两日未行,舌红苔薄腻,脉象弦略数而有力。脉搏76次/分,血压170/100mmHg。中医辨证:少阳不和,阳明热结。治宜:和解少阳,清泻阳明。方用:《伤寒论.大柴胡汤。处方:柴胡18g,黄芩9g,半夏9g,白芍9g,枳实12g,大黄9g(后入),生姜6g,大枣4枚(擘)。2剂,水煎两次,取汁合煎3分钟,分早午晚3次温服,日1剂。
12月6日三诊:患者4日服完一剂药的三分之二后,下午15时大便畅通,随之脐腹满胀消失,心下痞硬减轻。晚上服完一剂,胸胁苦满、微有呕恶、郁郁微烦亦明显好转,渐有食欲。5日服完第二剂,至今晨8时30分查诊时,少阳不和,阳明热结诸症基本消失,微有头痛,头晕明显,尚有急躁、口苦,但不明显,且增有身热面红,口渴舌燥,饮不解渴(一日内能饮两大暖瓶开水),手足心热,全身乏力,腰腿酸软,大便正常。舌红微绛,苔少花剥,分布不匀,脉弦数已去,转为虚大兼弦数,两尺无力。脉搏72次/分,血压176/95mmHg。中医辨证:肝肾精亏,虚风内动,肝阳偏亢。治宜:滋阴养血,平肝息风,重镇潜阳。方用:《温病条辨.大定风珠加味。处方:白芍18g,阿胶9g(烊化),生龟甲12g(捣,先煎),干地黄18g,火麻仁6g(捣),五味子6g,生牡蛎12g(捣,先煎),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枚(冲入),生鳖甲12g(捣,先煎),石决明30g(捣,先煎),珍珠母30g(捣,先煎)。5剂,水煎两次,头煎先煎龟甲、鳖甲、石决明、珍珠母30分钟,再加入白芍、地黄、麻仁、五味、麦冬、甘草继煎30分钟,共煎60分钟;二煎煎30分钟,合汁后兑入阿胶和鸡子黄早晚分服,日1剂。
12月11日四诊:药后身热面红,口渴舌燥,急躁口苦皆除,头痛头晕,手足心热,腰腿酸软明显减轻,饮食二便正常,精神明显好转,舌红偏深,苔薄,花剥已不明显,分布渐匀,脉象虚弦。血压140/85mmHg。继当滋水涵木,平肝息风,继用《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处方:干地黄18g,白芍药18g,麦冬15g,阿胶9g(烊化),炙甘草18g,生牡蛎30g(捣,先煎),生龟甲15g(捣,先煎),生鳖甲15g(捣,先煎),石决明30g(捣,先煎),鸡内金10g(捣)。5剂,水煎两次,分早晚温服,日1剂。药后诸症悉除,血压稳定在130/85mmHg。
【按语】本案临床表现以外感风寒后剧烈头痛为主,血压飙高不下(最高时达230/130mmHg),西医根据病发时的表现诊为高血压危象,但未查出明确原因,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佳,在治疗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舍弃血压计所测的客观指标,不去对号入座,不去按图索骥,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完全进入一个辨证论治的程序。一诊时根据头额剧痛、恶寒无汗、身腰疼痛、急躁郁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浮紧兼数,辨证为寒邪束表,内有郁热,用《伤寒论.大青龙汤辛温发汗解表,辛寒内清郁热。二诊时根据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微有呕恶、郁郁微烦、默不欲食、口苦口黏、脐腹满痛、舌苔薄腻、脉弦略数,诊为少阳不和,阳明热结,用《伤寒论.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三诊时根据身热面红、口渴舌燥、饮不解渴、手足心热、腰腿酸软、舌红微绛、脉象虚大,诊为肝肾精亏,虚风内动,用《温病条辨.大定风珠加味滋阴养血、平肝息风等。机因症定,法随机出,方随法选,使理法方药按照疾病发展变化而定;病情发展按照病程规律次递有序,通过辨证施治,不但病证悉愈,而且不治血压而血压也渐趋平稳。
消瘦验方_成肇智
消瘦验方_成肇智
消瘦验方_成肇智
消瘦验方_成肇智
消瘦验方_成肇智
皮疹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