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形体消瘦,胁肋灼痛,面红目赤,烦躁口苦,易怒发狂,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或耳内肿痛流脓,小便短赤灼痛,大便干结,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或六淫化火人肝,肝火亢盛,气血上冲所致。本型和上型俱属里实热证,但本型火热在肝不在胃。其辨证要点,
一是消瘦而兼胁肋灼痛、头痛目赤、耳鸣口苦等肝火上炎症状;
二是精神亢奋的症状明显,如烦躁失眠、急躁易怒甚至狂乱妄动等。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热证,实证,阳证。病机:肝火亢盛,气血上冲,扰乱神魂,耗伤津血。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滋阴。
本型消瘦乃肝火内盛,伤津耗血而形成,因此,清泻肝火以治病之本;肝火盛则肝失疏泄,耗损肝阴,故佐以疏肝滋阴。
【方剂】以加减龙胆泻肝汤为主方:
【组成】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0g,当归10g,甘草6g,夏枯草15g,牡丹皮10g,白芍12g,枸杞子10g。
水煎服。
本方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为主药;黄芩、栀子、牡丹皮清热凉血,为辅药;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生地黄、枸杞子、当归滋补肝阴,共为佐药;甘草泻火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
若肝火灼津成痰,瘿瘤突起,加浙贝母10g,牛蒡子12g,牡蛎30g(先煎);
兼肝经湿热,目赤肿痛,或阴部湿痒,加车前子10g(包煎),木通6g,泽泻10g;
兼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加制何首乌12g,桑寄生15g,怀牛膝12g。
****验方成药
人参健脾丸,每次温开水送服6-9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气虚型。
黄芪、党参各30g,黄精25g,阿胶15g,赤芍12g,炙甘草9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归脾丸,每次口服9g,每日2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大补阴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肺肾阴虚型。
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芪各30g,赭石、丹参、百合、白芍各20g,制大黄15g,乌药、甘草、黄连、制半夏各1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胃热炽盛型。
夏枯草、海藻各15g,牡丹皮、桑白皮、蒺藜各12g,柴胡、香附、川芎、橘叶各10g,升麻6g,青黛3g(冲服),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肝火亢盛型。
针灸疗法
体针:取足三里、膈俞、三阴交、章门为主穴。脾胃气虚型,加脾俞、胃俞;气血两虚型,加血海、悬钟.,肺肾阴虚型,加太溪、肾俞;胃热炽盛型,加胃俞、中脘;肝火亢盛型,加太冲、肝俞。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耳针:取脾、肾、肝、膈、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灸法:在大椎、膏肓、关元、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血海等穴施间接灸,每穴5-15壮,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此法禁用于热证。
&&&&
头痛验方_成肇智
头痛验方_成肇智
偏头痛验方_成肇智
偏头痛验方_成肇智
偏头痛验方_成肇智
偏头痛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