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石膏30g,麦冬15g,太子参20g,法半夏10g,山药15g,枇杷叶10g,竹茹10g,柿蒂6g,生甘草6g。
【功效】清热养阴,益气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呃逆,属高热损伤,气阴两虚者。症见发热,持续性呃逆,甚者呕吐,伴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虚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洪老认为,高热损伤,气阴亏损,其呃逆频繁,为胃虚气逆而引发。故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热养阴,益气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乃仲景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而气液两伤之证而设。舌红、苔少,脉象虚数是临床应用本方的必具指征。热病后期形体羸瘦,虚烦少气,身热多汗,气逆欲吐等症是本方的适应证。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此时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阴难于恢复;若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恐邪热复炽,死灰复燃。叶天士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唯有清补并行,方为两全治法。诸药合用,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结合之良方。在竹叶石膏汤基础上,加用枇杷叶、竹茹、柿蒂以弥补该方和胃降逆之不足,从而提高了降逆止呃的疗效。
【验案】龚某,男,22岁,1983年2月9日入院。
患者于4天前早起煅炼身体后,始感身体不适,乏力,纳差,至2月8日自觉身热,测体温39.5T,午后6时达到40T,急去医院就诊,经用抗炎、解热、输液诸措施,体温降至38.51。回家后体温复升,复去医院,重复上述措施效果不显,下午以“发热待查”入院治疗。人院后先后应用麻黄汤、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高热下挫,但低热不退,并出现持续呃逆症状,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2月15日余诊视,患者仍有低热(37.2T:38T:之间),呃逆频繁,甚者呕吐,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而苔少,脉虚弦数。
证属高热伤阴,胃气虚弱,气机逆乱。宜清热养阴,益气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30g,麦冬15g,太子参20g,法半夏10g,山药15g,枇杷叶10g,竹茹10g,柿蒂6g,生甘草6g。
服药1剂低热全退,呃逆停止,胃纳增进,感觉良好,于2月23日痊愈出院。
〔洪广祥.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J].中医药通报,2007,6(5):12-15〕
咳嗽验方_段富津
过敏性鼻炎验方_洪广祥
咳嗽验方_晁恩祥
放射性肺炎验方_徐经世
咳嗽验方_徐经世
咳嗽验方_徐经世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