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茵陈24g,栀子9g,大黄9g,郁金9g,川楝子9g,川厚朴6g,薏苡仁12g,杏仁9g,蔻仁6g,佩兰9g,柴胡3g,茯苓9g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主治】黄疸,属肝胆湿热者。症见寒热往来,两目发黄,胁肋疼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头胀痛,口苦溺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寒热往来,胁肋疼痛,恶心纳呆,两目发黄,乃邪在肝胆,病性属实,辨证为肝胆湿热。湿热内蕴、胆汁外溢是其基本病机;从病邪性质辨证,则为湿热;舌苔黄腻、口苦尿赤、大便干结、脉濡数等均为热之表现,治宜清化湿热、疏肝利胆。
【验案】钱某,女,18岁,1982年6月5日初诊。
胁痛,伴身目俱黄5天。患者5天前开始出现两胁肋部疼痛,以右侧剧烈,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反复发作3-5次,伴胸闷恶心、大便秘结;曾在外院以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求诊。就诊时见:寒热往来,两目发黄,胁肋疼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头胀痛,口苦溺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查其:体温39.6T:,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肝上界第五肋间,左叶在剑突下7指;白细胞:14.2xl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8%;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谷丙转氨酶85U/L;黄疸指数:21U。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处方:茵陈蒿汤合三仁汤加减。茵陈24g,栀子9g,大黄9g,郁金9g,川楝子9g,川厚朴6g,薏苡仁12g,杏仁9g,蔻仁6g,佩兰9g,柴胡3g,茯苓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月12日二诊:头胀痛减轻,体温下降,略思饮食,口苦而干,两胁疼痛,胸脘胀闷不舒,白腻之苔较前轻微;舌红起刺,脉细数。上方加黄芩:6g,继服7剂。
6月19日三诊:寒战发热停止,胁痛缓解,黄疸渐退,其他症状均逐步减轻。
上述验案中患者湿邪偏重,为黄疸发生的病机关键,必须着重化湿。湿热之症,如湿邪不除,热亦留恋不解,必湿去而热方易解。处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除黄;栀子、大黄清热泻下;柴胡疏泄肝胆;用佩兰、蔻仁、茯苓等燥湿;用薏苡仁、茯苓等利湿;厚朴、川楝子、郁金疏肝理气。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9-270〕
月经不调验方_王俊玲
糖尿病肾病验方_吴芳汀
新冠肺炎验方_吴芳汀
失眠验方_吴芳汀
卵巢癌术后化疗验方_吴芳汀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吴芳汀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