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当归9g,白芍9g,防风9g,枳壳9g,黄芩9g,黄连9g,川厚朴9g,槟榔9g,生黄芪15g,木香4.5g,薏苡仁18g,甘草6g。
【功效】清利湿热,调气行血。
【主治】乙状结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并发症,属湿热蕴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涩者。症见腹部作痛,大便质稀,可见黏液及血液,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口中黏腻而苦,纳少,心悸乏力,睡眠不实,舌苦黄腻,脉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本病证病机为湿热蕴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涩,化为脓血,病延数载,正气大伤。刘老处以清利湿热、调气行血之法,以扶正为主,标本同治。以芍药汤加减治疗,取黄芩、黄连苦寒之性清之燥之,以祛湿热之邪;合木香、槟榔、枳壳、川厚朴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取当归行血,行血则脓自愈;白芍一味,性味酸甘,有补脾制肝之功,取法于洁古芍药汤之意;防风、薏苡仁健脾祛湿;黄芪补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又因久病耗伤气血,形体疲惫,病至此境,徒攻之则更伤正气,妄补之又滞实邪,两相掣肘,唯邪正兼顾是治。然清之不可过于寒凉,防伤脾胃,取芩、连之微清可也;补之又不得过于温操,防火加油,取生黄芪之淡补可也。如此既无兜涩留邪之弊,更无荡涤伤正之害,是为两全之计,终获显效。
【验案】患者,女,43岁,1981年6月9口初诊。于1975年下半年出现左下腹隐痛,大便每日2~4次,便稀带黏液。多次大便常规示:白细胞满视野。1981年1月起,腹痛加重,并向骶尾部放射,大便仍稀,除黏液外,常有鲜血。北京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及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中段左侧壁有1.9cmx1.3cm局限扁平隆起。病理报告:乙状结肠腺癌。3月初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乙状结肠、直肠端吻合术,术后配合化疗,症状明显改善。但1个月后,腹痛、便脓血又作,里经化疗、支持疗法,不见好转,考虑为癌扩散。因患者体质每况愈下,不能再受化疗,遂求治于刘老。诊其形体消瘦,面色?白,胳周及少腹阵阵作痛,痛甚则欲便,大便每F13~4次,质稀,可见黏液及血液,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口中黏腻而苦,纳z少,心悸乏力,睡眠不实。舌苦黄腻,脉细滑。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均满视野。诊断:乙状结肠癌,属{湿热蕴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涅证,以芍药汤加减治之。水煎服,每日1剂。
7月27日复诊:服用原方近1个月,腹痛减轻,里急后重基本缓解,大便中脓血亦减,黄腻苔已化。因湿热之证显减,仍宗原方进退:去防风、枳壳、黄连、薏苡仁,加太子参12g,苍术9g,陈皮9g,焦神曲18g,焦麦芽18g,焦山楂18g。水煎服,每日1剂。继以原方加减,坚持服用2年。患者体质明显增强,体重增加,饮食改善,腹痛缓解,大便每日一行,已成形,仅有少许黏液,大便镜检已无红细胞,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李济仁,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3-295〕
头痛验方_李今庸
头痛验方_李今庸
头痛验方_李今庸
头痛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